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11 8:47:20
选择字号:
院士建言产学研结合:企业创新缘何成叶公好龙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国内谈创新,大部分是叶公好龙。”6月9日,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全体会议召开期间,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谈起国内企业的创新现状时,表现出一脸的无奈。“企业和科研单位结合,谈得很多,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拿出钱来搞科研。”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信威持类似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的企业和创新之间犹如存在一道鸿沟。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很多企业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很少有能静下心来作研究的。

周国泰感慨地说,国内企业“暴发户太多”。尤其是大型国企和央企,尽管会聚了很多人才,但创新人才一直缺乏。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导向的问题”:把科技人员往行政管理的“独木桥”上赶。由此,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被弱化和边缘化,其积极性受到打击。

“在创新能力方面,国内跟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在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占领了创新制高点,而国内本应起主导力量的大型企业没有发挥主导作用。”马洪琪认为。

“每年没少花钱,但真正转化为成果的有多少?每年的科技进步奖又有多少实现了产业化?”在接受采访时,周国泰多次强调,创新与企业的结合不紧密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有院士向记者表示,国内的创新研究普遍处于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即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是查资料看某种技术好,然后研究;但技术出来后,企业不愿用,因为没有效益。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一直被放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然而,很多院士向记者表示,仅让企业投钱做前期科研在国内几乎不可能,完全将创新的责任推给企业只会导致一个局面,即创新环节没有受到任何一方重视。应更多地从国家层面发挥调控作用,实现产学研更紧密结合。

周国泰建议,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科研开始就结合起来,这样企业才会感兴趣;同时,产学研必须和政府的调控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实效。

此外,进行创新方面的立法也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尚无国家层面的系统立法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张信威说,而在美国,对于创新主体,法律从税收等多方面进行了支持和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14-06-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