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19 8:16:33
选择字号:
国家级新区面临各种发展问题:同质化问题严重

 

国家级新区:你够格了吗?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成为国务院第一个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新区。此后,我国已建设有11个国家级新区。仅今年,国务院就批复了5个国家级新区。

而日前有消息显示,南京江北新区和长沙湘江新区今年亦有希望获批。除此之外,各地也在摩拳擦掌,争取新区的头衔。

然而,一个客观事实是,一些已经申请下来的新区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产城脱节、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这些问题困扰着一个个新区。

国家级新区,何去何从?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

巨大的诱惑力

浦东和滨海新区的发展或许可以给各地区的积极性一个很好的解释。获批新区以来,两地已经分别占据上海和天津经济总量的1/3到1/2。

而这一引人注目的成果,与国家级新区帽子下的“隐性”福利密不可分。

国家级新区,又被业界统称为副省级新区。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后期的开发建设、发展定位以及优惠政策等都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核以及直接批复。拥有了这样一顶帽子,就意味着拥有更大的招商引资能力和政策支持力度。

天津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老化是其一直面临的问题。而获批新区以来,国家在此布局了如空客A320大飞机项目、中俄1300万吨炼油、国家原油储备库等重点项目。“天津制造”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天津市GDP增速超过10%。

中国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甚至直接把国家级新区称为“新的特区”,在他看来,“规划建设新区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而且,“新区的建设对周边城市区域具有集聚和辐射功能,将会影响周边很多城市群的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说。

同质化问题严重

不过,自两江新区批复以后,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进入了另一种情景。即国家不再自上而下地给予政策,“量体裁衣”支持新区的建设,而是由地方做好规划,申请新区的批复。

这样下来,新批复的新区,一开始就面临着同周边区域竞争的命运。

而且,“大多数新区的现有资源普遍来自于所在省、直辖市,国家直接提供的资源较为有限。”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表示。

如此,仅凭借自身和所在省、直辖市的力量,担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能否完成,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地方申请的积极性。2014年以来,新区申请的热潮更是此起彼伏。各地都在抓紧准备报送申报材料。

“各地依然希望把牌子拿到手,并期待牌子可能带来的‘福利’。”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徐璋勇向记者解释新区申请热的缘由。

不过,从2009年以来,这些陆续批复的国家级新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让人满意,大多还在依靠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和腹地辐射严重同质化。

新区建设是否太过密集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到2020年,国家级新区有可能达到50个。新区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专家们不免开始担忧。

“新区的概念到现在都不明确。”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一直以来,国家级新区都没有一个法律法规层面的概念界定。

确实,不管是在建的新区,还是正在申请建设的新区,各个地区都是从经济发展所需来进行解读,而在此前提下,国家级新区的概念也愈发地模糊。

“倘若新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不知道是否还会有如此的热潮。”郁鸿胜说。

在徐璋勇看来,新区的审批和建设应该有一个规范以及相应的指标。必须要考虑新区的面积以及可能的辐射范围,过于密集的新区建设,只会造成区域间的恶性竞争,产生内耗。

对此,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程必定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必须要三思而后行,试点先行,慢慢推进。

不过,郁鸿胜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只要符合国家战略,新区该建设还是要建设。关键是在建设和规划国家级新区的布局时要合理化。”他表示,国家级新区应该放弃很多局部利益,而新区的建设不仅仅是达到发展的目的,而且还要保护,有些地区甚至要限制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4-11-1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