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源 顾华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5-12 19:29:31
选择字号:
多国科学家探讨强震区地质灾害与风险长期效应

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顾华宁 摄

参会专家合影 顾华宁 摄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来自中、意、英、法、韩等十五个国家(地区)的100余名学者及王思敬、滕吉文、童庆禧、卢耀如、刘宝珺五位院士参会并就强震区地质灾害与风险长期效应进行了研讨和经验交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说,如何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有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海内外科学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说,“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去阻挡,但是我们可以科学地区防范”,地质灾害的风险防范在各地都存在,都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柴育成表示,过去几年来,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委非常重视地质灾害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并把这些研究领域列为跨学科交叉的优先发展领域。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高烽说,目前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虽已完成,但强震后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没有终结。重建过程中及重建完成后仍然发生了诸多的地质灾害,给新建的城镇道路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刚刚过去的4.20雅安芦山地震同样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地质灾害危害严重,潜在风险高,尤其是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如何合理评价、有效防治,已成为四川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他希望与会专家能长期关注并帮助解决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后恢复重建工作面临的长期风险。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在大会主题报告《五年了:我们从汶川地震中学到了什么》中说,其团队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余震监测、大型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揭示了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总结为“三类因素,十大效应”。“三类因素”指地震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十大效应”指断层距离效应、上下盘效应、锁固段效应、地震波放大效应、坡度效应、坡高效应、微地貌效应、地层岩性效应和地质构造效应。
 
对于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后效应”和持续时间,黄润秋说,通过震后5年的持续监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震后地质灾害活跃期将至少持续24年,在这段时间内,地质灾害活跃程度将以4-6年为一个周期,呈震荡式的衰减下降,并最终恢复到震前的水平。震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将主要沿映秀-北川断裂分布,如耿达-映秀段、虹口-银场沟、红白-茶坪、擂鼓-陈家坝和窝前-东河口等区段。
 
据悉,本次国际会议将持续6天,举办57场学术研讨。会议共收到国内外论文95篇,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在这五年来在汶川地震的崩塌滑坡分布规律与机理研究、崩塌滑坡敏感性和危险性评价、滑坡大型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崩塌滑坡动态监测与演化规律研究、余震监测与斜坡动力响应机理研究、震后暴雨泥石流活动特征与成灾机理研究以及震后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与启动机理研究等七个方面的最近研究成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