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邹小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23 9:28:17
选择字号:
国防科大自主创新历程掠影
 
从“哈军工”优良传统到“银河精神”,“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信念在国防科大代代传承。蝉鸣起伏的国防科大校园里,创新浪潮四处涌动。
 
校长杨学军认为,国防科大团队有几个特色:有内在文化;有共同的事业目标;有合理布局;有机制,科研资源能够在团队内部统筹、合理优化,新老交替也按计划推进。
 
让年轻人挑重担
 
人才队伍稳定是国防科大不断取得重大创新的有力保障,新老交替一直在稳步推进。
 
1994年,31岁的青年教员杨学军被任命为“银河-Ⅲ”总设计师。而此前总师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他的老师,他连课题组副组长都不是。
 
“银河-Ⅱ”总指挥陈福接认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决定了‘银河-Ⅲ’必须由年轻人来承担。因为‘银河-Ⅱ’完成后,我们已经50岁了,再干完‘银河-Ⅲ’就60多岁了,以后的机器怎么办?让年轻人挑重担,他们可以干好几代。”
 
“银河-Ⅲ”的队伍成立时,平均年龄只有36.6岁。
 
为保证完成“天河一号”研制任务,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由高性能计算等4个创新团队组成“联合舰队”,开展团队作战。
 
为了啃下“硬骨头”,15名科研骨干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封闭攻关,大家每天24小时换人不停机地分析数据、调整代码、反复测算,终于把GPU计算效率从国际上一般能达到的20%提高到70%。
 
要对得起这身军装
 
为了对得起军人的称号、对得起身上的军装,“奉献”是他们永远的主题词。在这里,感人至深的故事浩如繁星。
 
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的副教授蹇贤福,已确诊为肝癌晚期,仍躺在病床上抓紧整理了五大本教材。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被誉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的慈云桂泣不成声:“小蹇,你走好,将来我见了马克思,还跟你们一起组队伍,搞银河机。”
 
2001年,中国第一辆磁悬浮列车整车上线,出现了车轨共振问题。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磁悬浮技术创新团队成员李杰天天坐在实验车内记录各种实验数据,终于解决了问题。现在,在李杰脑海中,与那两年有关的记忆只剩下厚厚的数据记录和车窗外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树叶。
 
2005年12月,时任银河麒麟操作系统主任设计师戴研究员,女儿刚出生就被送往了隔离监护室。他却接到了应用单位的求援电话,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急需技术人员帮助解决。他连夜奔赴外地,经过一个星期不分昼夜地分析和调试,终于解决了问题。当他赶回医院时,女儿已经康复,正准备出院回家。他给女儿取名“安琪”,希望女儿平平安安、麒麟操作系统良好运行。如今,戴安琪已经快6岁了。
 
为了对祖国的承诺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国防科大先后有130多位教员、专家出国留学、进修或做访问学者。为了实践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他们全部如期归国,把理想和信念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
 
环形激光器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最初的激光实验室是由一间旧食堂改建的,环形激光器创新团队就在这个夏天像“火炉”、冬天像“冰窿”的“大闷罐”里开始了攻关。年近六旬的高伯龙,经常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
 
刚研制激光器时,毫无借鉴,高伯龙听说大理石的膨胀率较低,可以用作研制激光器的工作台。为节约开支,他推着平板车到长沙火车站施工场地拉大理石。即使碰上下大雨、道路泥泞不堪,他依然风雨无阻。
 
1994年11月,我国第一个环形激光器样机通过国家鉴定。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高伯龙难得轻松,走在校园宁静的路上,他突然发现不知何时多了一栋楼房。同行的丁高工哈哈笑道:“你才发现呀?这楼一年前就盖起来了。”
 
高伯龙常年哮喘,因病情严重,必须到北京做手术。临行前,他还不忘嘱托:“我这一去不知会怎样,但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国家给我们投了那么多钱,一定要有个交代。”
 
战胜了病魔,高伯龙回到了实验室,如今虽已年逾八旬,仍不知疲倦地在科学高峰上跋涉。
 
原始创新不易,并需要长期、大量的身心投入,高伯龙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正因如此,创新更要能为科技发展、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贡献,“否则那叫什么创新!”
 
“长期以来,学校自主创新团队的专家教授始终以‘强军兴国’为己任,献身使命,甘于奉献,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集智攻关,形成了‘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的自主创新模式,从而创造出一大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国防科大政委王建伟这样总结。
 
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创新团队、信息物理与高能量密度物理创新团队、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团队、精密工程创新团队、磁悬浮技术创新团队、自主驾驶技术创新团队、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C4ISR技术创新团队、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基础软件技术创新团队、网络技术创新团队、环形激光器技术创新团队……
 
他们,以血肉之躯,钢铁的意志,凭着对党的高度信仰、对祖国和人民的绝对忠诚,铸造着新时代的万里长城。
 
《科学时报》 (2011-08-23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