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1-12-25 13:42:49
选择字号:
“中国近两千年古气候代用资料整编”项目启动
 
12月21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近2000年古气候代用资料整编”项目启动会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会议由地理资源所副所长葛全胜研究员主持。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中科院计划财务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有关专家领导出席会议。项目专家组组长郭华东院士,副组长孙九林院士、陈泮勤研究员,成员郑度院士、林海研究员、黄鼎成研究员、陆日宇研究员、胡超涌教授、刘洪滨研究员,以及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项目承担单位的三十余名研究骨干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在强调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计划重要性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希望项目组成员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准确把握基础性研究项目定位,落实基础资料搜集、整理,数据标准制定,以及野外考察、样本采集等具体工作。二是要深入贯彻项目的量化考核要求,对项目任务书、实施方案所列出的具体预期产出要严格落实到位。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办法,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管理办法和项目预算执行。
 
中科院计划财务局副局长潘峰对本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每年召开一次项目会议,向项目专家组汇报工作进展。专家组除定期把握项目的进展外,还要提供全过程的咨询。第二,针对项目基础性强、工作量大、合作单位多的特点,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来协调相关工作。第三,项目每年要呈报经费预算,各承担单位必须按计划支出经费,提供年度进展报告。第四,项目参加单位必须切实共享资源和数据,保证项目进度。
 
随后,项目负责人郑景云研究员和研究骨干郝志新副研究员分别报告了项目实施方案、近半年工作进展与技术规程概要。该项目的预期目标是:通过系统收集、整编文献、树轮、石笋、冰芯、湖沼沉积等多种古气候代用资料,进行各种代用资料的类比、可信度与误差分析,建立起可揭示过去两千年中国温度、干湿(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数据库系统,形成资料与数据共享平台,为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发挥我国历史文献与多种自然证据并存的优势,在比对分析各种不同来源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性质代用资料的集成方法,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提供新认识,为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完成预期目标,项目分5个工作组进行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1)历史文献记载中气候变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编;(2)树轮资料的收集与整编;(3)其他古气候代用资料的收集与整编;(4)各种代用资料的气候意义诊断及其误差分析;(5)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代用资料数据库建设。
 
与会领导和专家在听取报告后,对项目的实施方案和预期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项目立项恰逢全球变化研究的“夏天”,且已具有较好的积累,希望项目组把握好机遇,共同努力,做出重大成果。为更好实施项目,专家们还对项目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1)项目应在前期良好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用户群的需求,同时注意新资料的采集与积累。(2)资料和数据的搜集要始终贯彻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性质量控制标准,准确进行资料的解读和评价,产出公信力高、有国际影响力、可广泛使用的数据产品。(3)除注重收集项目参与单位的自有资料、数据外,还要积极拓展获取其他来源资料、数据的途径,以保障数据库的全面性、丰沛度。(4)在数据库建成后,要注意其后续运行、维护和扩展问题,建议申请长期的业务运行支持,使项目成果得到持续的更新和更广泛的应用。
 
葛全胜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中国近2000年古气候代用资料整编”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在历史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相关基础资料的积累、挖掘和利用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