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章启群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22 2:20:7
章启群: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
消磨了孩子们终生追求科学的兴趣,是当下教育的一大弊病
 
章启群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哲人与诗——西方当代一些美学问题的哲学根源》、《伽达默尔传》、《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等著作,并在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论文30余篇。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中小学教育的硬指标,我们的教育依然存在片面性。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
 
从概率上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的人大约130万~140万。这个数字不知是杨振宁、李政道时代留学生的多少倍。从投入上说,大多数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尽其所能,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至少比西南联大要不知多多少倍。在大陆受过教育的30到40岁的中国人大约在1亿以上,为什么没有一个能获得诺贝尔奖?
 
更令人惊奇的是,五四那一代人,不仅出现了一些文化巨人,还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华罗庚、周培源、陈省身、钱学森、李四光、严济慈、苏步青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全球科学界的翘楚和领军人物。而他们作出代表性成果时也都在30多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培养出几个这样的科学家?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问题可能不仅仅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而是在整个中国教育。
 
科学创造的一个根本动力就是兴趣,兴趣也是一种乐趣。现在的中小学学生们在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重压下喘息,在各种各样的考试前打拼。他们每天的睡眠基本不足,甚至周末还有奥数、英语、艺术、美术等各种补习。在考场上身经百战的他们,进入大学或者熬到博士的时候,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谋生、过好日子,还是一如既往,保持一种旺盛的兴趣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呢?可以作个调查:那些中学的数理化奥林匹克金奖得主现在的职业是否与科学研究有关。而我们的前辈却不是这样,他们终生保持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这可能就是他们与现在孩子的根本不同。
 
可以说,消磨了孩子们终生追求科学的兴趣,是当下教育的一大弊病。
 
从未来着眼,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自己完整的科学研究队伍,中国不可能从外国引进最尖端的科技人才,我们必须要自己培养一流的科学人才。
 
被遗忘的大多数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压倒一切的中心是学习知识。即使这种教育在德育和素质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似乎也在所不惜。然而,不能够上大学特别是理想的大学的人还是大多数,而这个大多数却被学校和社会遗忘了。
 
现在社会和媒体对于中小学生关注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二是一些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数,社会和媒体是沉默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大多数甚至受到歧视。全国的中学都分为重点和非重点,重点中学也分成各种班。大多数非重点中学、非重点班的学生的身份就是低人一等的标志,他们受到的压力不仅是学习方面的,很多是人格方面的。他们甚至在自己的家人面前也没有自信,因此,他们的心理很容易扭曲、自暴自弃。中学生中犯罪的,可能主要就是这类学生。
 
应该说,一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科学家也许没有经商的本领,哲学家也少有高级技工的才能。尤其是在当前中国高考的恶性竞争下,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种恶劣的学习环境会给这些占大多数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对于个人是影响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则影响到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甚至犯罪等多种领域,其危害性是难以估计的。
 
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的、整体的教育,不是那种培养少数精英而伤害大多数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只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人,发挥每个人自己的潜能,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就是极大的成功。而让走出校门的大多数成为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甚至是具有对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小学教育的真正失败。
 
现代大学生中一些问题的根源
 
中小学对于能够上大学的少数也进行了片面的教育。一个中小学的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成绩差,就一切不好。学习成绩实质上被当做衡量一个中学生全部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也影响到社会和家庭。成绩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也不被在意。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也不能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赞赏。那些上大学的孩子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宠儿,他们是伴随着阳光、鲜花和掌声一路进入大学的。
 
但是,聪明不能代替道德,智商不能代替良知。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此而碰壁,甚至走上极端。因此,现在的中国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几乎都有不适应的过程,几乎都有失落的感觉。他们具有受宠和被惯孩子的全部心理特征。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经历挫折,难以承受打击。在大学里发生的有些事件,社会上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不是偶然的。
 
大学几乎每年都有因考试作弊、偷盗等违法乱纪而受处分、退学和开除的学生,精神出现问题的学生也不少见。更让人痛心的是,高校自杀的学生有不小的数字,而且这几年正在呈上升趋势。具媒体报道的数据统计,北京市在2007年5月8日到16日的8天时间里,有5名大学生连续自杀。为什么经过千辛万苦考到大学还不好好学习?还要自杀?
 
大学里发生的这些事情,根源都在中小学。
 
不能说中小学没有德育和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中小学教育硬指标的情况下,德育和素质教育怎么可能落到实处?与分数相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等这些东西能值几何?分数是硬道理,德育和素质教育只能是花拳秀腿。
 
开办真正的民间大学
 
上述教育的种种弊病都是由应试而来。高考是个独木桥,只要躲不过高考,分数就是硬道理。但是,要考试未必就一定要玩命。我认为,中国高考残酷竞争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太少了,即“僧多粥少”。要改变这个状况,只有用增加“粥”的办法。设想,如果中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达到75%~80%或者更高,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达到30%~40%或者更高,面对高考学生就不会这样玩命了。
 
中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加大,可是距离这个理想还很远。然而,中国的民间却具有充足的教育财力。可惜现在很多民间的教育资金却流失到海外。我粗略估计了一下,这种流失的资金至少可以办十几个北大或清华。实际上,西方美英的名牌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的。利用民间资金办教育是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
 
应该说明的是,中国大陆现有的民办大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私立大学具有本质的不同,区别在于:真正的教育投入是非营利的,而中国大陆现在的民办大学都在赚钱。它实质上就是公司,遵循的不是教育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规律,它不可能让教育家来管理,而是让企业家来管理。同时,它无论在生源、教学条件和师资上都与公办大学无法相比,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
 
真正实现民间资金进入国家教育,唯有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体制,在办学、招生的根本制度上作出改革。同时也应该与税收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民间的教育基金会。
 
引进这个机制对于现有的公办学校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就像我们国家的企业改革一样,中国学校的各种弊端(包括官本位、学术腐败)在真正的私立学校出现时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不改变,它们就不能生存。
 
(本文由白杰、陈彬根据作者在北京第三极书局的演讲整理。原题为《中国教育又走到新的历史关口》,载于《科学时报》2008年4月22日)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