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为深空探测“开荒培土”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学顺加盟母校兰州大学

沈学顺主持建立了我国首个自主可控、完备的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GRAPES,使我国摆脱了对国外数值预报技术的依赖,实现了在中央和全国、省、市(地)气象台全面常态化应用,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详细]

范先群院士获评“上海健康科普特别贡献人物”

作为一名眼科专家,范先群带领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学子们开展“逐光万里行”调研行动,走访全国20个省份、60余家机构,系统梳理中国眼健康科普体系现状,发现三大问题,即现有眼健康科普体系运行不佳、眼健康科普资源匮乏体系待完善、乡村眼健康科普罕至而供需失衡。[详细]

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拟任湖北省属高校党委书记

徐卫林主要从事纺织材料等方向研究,担任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美国纤维学会资深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专家、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技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详细]

蒲慕明:科普教育应成为继续教育主要模式

5月17日,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在张江科学会堂举办。作为此次大会的“重头戏”,主旨大会以“创新引领 传播未来 共筑全球科技传播新生态”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展开了精彩的交流。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为主题进行分享。[详细]

汤涛院士:AI时代,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AI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融会贯通的能力。”4月19日,在“南方教育 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南方学院校长汤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学学习》为题作报告,分享了数学在AI时代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详细]

丁奎岭:人才培养事关生存发展,再难也要改

上海交大启动学科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我们不仅要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更要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教授在接受专访时谈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而这是需要慢功夫的长周期改革。[详细]

胡敦欣:耕海探洋水到渠成

胡敦欣将沉心坐下来学习、做科研比喻为科学上的“意守丹田”,这一守,就是60多年。他常常教导学生:“坐到椅子上就一定要耐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全神贯注地工作。你研究一个问题时间长了,总有不想工作的时候,这时一定要耐得下心,水到渠成,一定会有成果。”[详细]

曾庆存:天有可测风云

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创立的“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这一算法如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曾庆存在气象领域取得诸多“零的突破”,为气象卫星遥感作出开创性贡献。[详细]

查全性:他一声呐喊改写千万人命运

查全性把一辈子的研究重心放在电源上,认为电源是整个国家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十年前,他就高度关注电化学能源在交通能源革命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并就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燃料电池这两类动力电源的科学问题及二者的比较性研究多次发表意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