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旭升院士做客广州能源所“湾区讲坛” 4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的“湾区讲坛”第二十六期学术报告会在该所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郭旭升应邀作题为《中国地热产业现状与华南找热突破》的报告。讲坛上,郭旭升介绍了我国地热产业的发展现状。[详细]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当选世界腐蚀组织主席 4月6日,在美国纳什维尔举办的世界腐蚀组织(WCO)会议上,经投票选举,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当选新一届世界腐蚀组织主席。这是韩恩厚继2016年首次当选后,再次担任这一国际权威机构主要职务。[详细] |
![]() |
唐本忠做客广东工业大学“卓越大讲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做客广东工业大学“卓越大讲堂”。唐本忠将分子聚集方式差异的影响这一学术问题,以所有人都熟悉的“水”为例子切入,深入浅出又生动形象地点出了本场讲座主旨——分子的聚集方式差异具有很高的科研及应用价值。[详细] |
·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叔瑜逝世,享年101岁 |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科学家郭爱克因病逝世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已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 ·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任江苏省住建厅首席科学家 |
·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陆道培院士逝世,享年93岁 | ·徐宗本院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 |
![]() |
高福院士:科研之道,应为解题之道 “医学科研工作要主动回应现实问题,尤其要加快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不应在两者之间反复空转,需要找准问题、快速转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近日举办的第77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说。会上,高福表示,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趋势是“为了发表而研究”,而不是“因为问题而研究”。[详细] |
![]() |
施一公院士鼓励省实学子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4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广东实验中学荔湾校区,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湖实践》为主题,为省实师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省实教师代表以及千余名学生齐聚一堂,共同感受科学精神与教育情怀的碰撞和交融。[详细] |
![]() |
丘成桐:追求真与美的热忱,对做学问很重要 3月28日,“如何重塑孩子的学习力”丘成桐《我的教育观》新书分享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分享会上,对于上述问题,丘成桐回答道,“也不能说完全不要天赋,因为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数学家的学问实在是令人惊讶的。但在我看来,天赋可能只占不到30%,更多是要靠努力,靠成长的过程。”[详细] |
·赵九章:搞科研就像打乒乓,要培养种子选手 | ·浙大校长马琰铭院士:创新创造是浙大的精魂 |
·丁洪:中国的科技创新也需要“贝尔实验室” | ·范先群:做好医学学问,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 |
·谭铁牛:拥抱AI,警惕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 | ·将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创新学科列入国家急需专业学科 |
![]() |
李季伦:微观世界书宏愿 李季伦曾成功研发出赤霉素、莫能菌素、马杜霉素、阿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李季伦自己最“富裕”的时候是在他离休之后,因为工作时他把科研成果奖金捐献给了家乡的小学,或是购买了实验设备。[详细]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的柑橘“魔法” 单杨,食品工程专家,荣膺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湖南光召科技奖。三十余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让小小柑橘变成“宝藏果”,使中国柑橘罐头、类黄酮国际市场份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果胶、香精油也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提升了中国食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详细] |
![]() |
杨士莪:教学是他的“止痛药” 杨士莪,我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扎根水声学科教育近70年,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工程专业。他开创了我国深海水声定位方法和技术,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国际先进的水声系统。他曾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