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尚:生命分子的躬耕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南峰任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院长

郑南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能源学院院长、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新基石研究员。长期从事功能材料表界面化学研究,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40余篇,被引4.2万余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国际授权发明专利4件。[详细]

陈和生院士获颁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举行荣誉博士学位颁授典礼,向三位在教育及社会福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授予荣誉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获颁荣誉理学博士,表彰其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详细]

严新平院士当选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

10月26日,中国航海学会在北京召开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听取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并选举十届理事会。在随后召开的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当选第十届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会理事长。[详细]

走进中学课堂,院士讲述全球变化与人类未来

11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刘丛强走进天津市新华中学,以一场题为《全球变化与人类未来》的科普报告,为师生们开启探索地球科学的大门。在讲座中,刘丛强以“全球变化”为核心,从大家熟悉的季节更替、极端天气说起,层层深入揭开地球系统科学的神秘面纱。[详细]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做科研要坚持长期主义

近日,王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多次强调,做科研要有“甘坐冷板凳”的长期主义精神。他说,真正的科学突破来自于心无旁骛的专注与坚守,而中国空间科学的使命,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在于为全人类认识宇宙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详细]

鄂维南:AI让知识更易得,大学里还能教什么?

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第四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大会在致远书院举办。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详细]

黄琳院士:为机械系统装上“大脑”

生于抗战年代,黄琳在病痛和颠沛流离中长大;成年以后,他的科研之路也是崎岖不平。但黄琳始终坚信久久为功,从不放弃。面对困难,他会想出各种办法努力克服,终于凭借过人的勤奋,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不断开辟新天地,为国家重大战略贡献自己的智慧。[详细]

卢佩章:我只是团队中的一个小兵

回忆起那段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经历时,卢佩章言辞恳切地说:“我们是小兵,绝对没有能力去制造原子弹,但我们是有特长、能为原子能工业服务的。要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就要有一个坚强的集体。我只是集体中的一员,一个小兵,一个负责的小兵。”[详细]

翟光明院士:99岁的地心寻宝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勘探专家翟光明是新中国第一批在大西北开展石油地质调查的专家之一,后来参加和制定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以及辽河等油田和四川等地区石油的整体勘探部署和组织实施,为我国石油勘探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