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微观世界里的“清明上河图”
继科学家拍到宏观宇宙中的黑洞照片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拍到了一幅来自微观世界的、特殊的“清明上河图”。
这支“拍摄”团队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团队。他们拍到的是光催化剂光生电荷转移演化的全时空图像。该成果10月12日发表于《自然》。
评审人认为,该成果“潜在地揭示了光催化过程中不同电荷输运机制的全貌”,解决了“当前一个很有趣却未得到解答的问题”。
“夸父一号”成功发射,专家详解:
我国为何又发射一颗探日卫星
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夸父一号”是用来干什么的?它与去年发射的“羲和号”卫星有何区别?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卫星系统总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诸成,科学应用系统总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黎辉。
用好“黑科技” 养好“黑土地”
——走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河湾示范区
9月,又到了秋收时节,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被包围在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里。
伴随着轰鸣声,一台鲜红的拖拉机在已完成秋收的田间往返,演示着翻土、压地等作业方式。拖拉机上虽然没有人,但几公里外的人可以在室内实时看到它的运作情况,并随时向它下达新的指令。
这台无人拖拉机名叫“鸿鹄T300”,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牵头研制,属于第三代智能农机设备。9月,它刚刚完成样机联调,正式下线。
自2021年7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起,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所在的大河湾地区就成为会战示范区。与其他示范区不同,这是唯一一个由高技术口单位牵头的示范区。也正因如此,短短一年时间,呼伦贝尔的农场里就展现出现代农业的高级感。
科技创新夯基石 砥砺奋进迎盛会
砥砺奋进的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对29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目前,团队在月球水的太阳风来源等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十年来,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攻关、勇毅前行,努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十年来,中科院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十年来,中科院科研人员坚守使命定位,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过去十年,中科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不仅是优化科研布局,强化科研布局的战略性、引领性、协同性,统筹区域、领域和创新平台的布局,还推进科研管理改革。中科院出台了“基础研究十条”,对选题机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顺利实施,制定了“攻关八条”,引导、保障骨干科研人员潜心攻关。
值得关注的是,中科院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强化学术性、荣誉性定位,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推动院士群体做好“四个表率”。为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实施了特聘研究岗位制度,给予这些科学家相对稳定的支持。不仅如此,中科院设立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支持计划,鼓励拔尖青年人才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开展“从0到1”的原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