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29 19:32:21
选择字号:
主推技术19项、技术示范面积近亿亩
中科院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

 

9月2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至今,中科院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开展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共同打造了7个万亩级示范区;2022年,核心示范区面积14万亩,形成主推和引领性技术19项,引进新技术31项、主导品种9项,技术辐射推广面积近亿亩,初步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等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样板。

会上发布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显示,受气候变化、农业开发利用强度上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多种因素影响,东北黑土地呈现退化趋势,部分地区黑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变瘦、变硬、变薄”等退化问题。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总指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介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一年来,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解析黑土区主要侵蚀过程的临界地貌特征,构建出漫川漫岗黑土区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模型,阐明了黑土有机质演变特征及积累机制;在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与气候特征,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和“大河湾模式”等区域适宜性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姜明介绍,“梨树模式2.0”和“龙江模式”支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大安模式”实现了盐碱地高效改良与综合利用的有效结合。“大河湾模式”以大数据与智能装备为核心,创建了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高度融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农业新范式。此外,“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还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感知系统,创建了“地理学+大数据+现代农业”的“黑土粮仓”全域定制模式。

姜明介绍,“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鸿鹄”T300等智慧农机的研发是“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一年来取得的重要技术成果。

主持“东生”大豆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艳华介绍,“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已达31个。“东生79”脂肪含量24.16%,创黑龙江省近50年来高脂品种新高;“东生118”实现了中重度苏打盐碱地亩产149公斤的突破;“东生17”“东生19”“东生37”“东生77”亩产均突破250公斤。目前,“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二、三、四积温带累计推广超过5000万亩,在全国率先实现“单一品种收购”和“订单式种植”的模式。2022年,“东生”大豆种子销售5.66万吨,据估算,在黑龙江省合计推广约1415万亩,约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0%。

主持“鸿鹄”T300智能农机开发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玉成介绍,“鸿鹄”T300是面向黑土地定制开发的大马力、电动智能农机,主驱电机功率达到300千瓦(407.88马力),可在耕作过程中完成土壤、作物、农艺的数据采集,实现全程无人化“耕种管收”作业。目前,“鸿鹄”T300已经完成了实验室的技术验证,并在大河湾示范区初步开展了携带重耙的田间作业测试。

姜明介绍,下一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围绕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层构建开展科技攻关,发展土壤健康与产能协同提升理论,进一步强化生物、信息、空天遥感等多学科技术与农业的有机融合,打造“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硬核技术,构建更加成熟、有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

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涛指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继“黄淮海”农业科技会战后,中科院联合黑吉辽蒙三省一区,启动实施的又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通过原始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推广应用,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为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