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6
选择字号:
第一幅引入“灭点”的绘画作品

▲《纳税银》马萨乔/绘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江逐浪著,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定价:98元

从1420年算起,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修建大教堂穹顶一共花了16年时间。

16年后,艺术界不仅得到了一个壮丽的大穹顶,还得到了科学的几何透视法。布鲁内莱斯基在远走罗马的日子里精心揣摩古罗马的建筑、雕塑作品,潜心研究透视法则。最终,他在建造大穹顶期间,通过科学的方法真正知晓了透视的奥秘。

在自然环境中,远处看似只有芝麻大的树可能比近处的参天大树更高大。由于人眼的结构和一系列神经作用,眼睛里看到的世界呈现出明显的近大远小,而且这种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人的性别年龄、知识结构、文化风俗发生改变。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不仅认识到了这一现象,还尊重这种对于人而言真实、客观的现象,他们研究这种现象,直到能够利用这种现象在二维平面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真实三维世界。只是,在初期的画作中,人们虽然知道近大远小的道理,但发现仅用近大远小规律还不能真实地还原现实世界。“大-小”与“近-远”之间是否存在特殊的规律以及有怎样的规律,文艺复兴之初的艺术家们还不了解,他们只是凭主观感受去处理画面。所以,在当代人看来,那些早期的文艺复兴画作看起来有些怪怪的,和生活中的现实并不相同。尤其是画庭院时,经常在画面上放一块长长的梯形,缀在人物身后,看起来像飘浮在半空中。透视法的成熟离不开几何。中世纪绘画是神学观念的产物,也是科学停滞的结果。在人文理念的倡导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也对世界的构成规律充满兴趣。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得益于数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的融入。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找寻透视的规律。他透过一块透明的玻璃看景物,并将所见到的景物准确地描画在这块玻璃平面上。这时,观察者就很容易发现:不仅距离自己越远的物体看起来越小,而且如果把画面中物体按照远近关系联结成线的话,那么同一个平面上所画的线最终会全部汇聚在同一个点上。至此,几何透视法正式出现了。布鲁内莱斯基通过科学实验找到了绘画中的“灭点”——平面上所有景物汇聚的地方。布鲁内莱斯基自己没有涉足绘画,但他有个画画的好友,名叫马萨乔。他把自己发现的透视规律告诉了马萨乔—— 一个20岁出头的青年。

可就是这个年轻人在1427年创作出了艺术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壁画《纳税银》,这是第一幅引入了“灭点”的绘画作品。

《纳税银》描绘的是耶稣让弟子彼得从鱼嘴里取出钱币交给罗马帝国收税官的故事。这幅作品中,耶稣与其弟子、罗马官员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他的身材并不比别人的更高大,连头上的光圈也并不比别人的更明亮。这种情况下,如何凸显耶稣的至尊地位,与画面要传达的宗教情怀相吻合?

马萨乔用透视法实现了这个目的。画面右侧建筑物一楼、二楼的线条分别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倾斜角度,把这些斜线进行延伸,最终都会在画面中耶稣的头上汇聚。这个斜线的汇聚点就是布鲁内莱斯基发现的灭点。灭点是人们视觉的中心点,因此,耶稣作为画面中的主角,不需要比别人更高大,也一样能够迅速吸引所有观者的注意力,成为视觉的焦点。

马萨乔在1427年成名之后不久被邀请去罗马创作,但很快就死在那里,据说是被妒忌他才华的罗马画家们害死的。马萨乔虽早逝,但潘多拉魔盒已被他打开。佛罗伦萨的画家们的好奇心被马萨乔点燃,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被推开,剩下的就是大家继续沿着这条路探索、前行。

100年前,乔托·迪·邦多纳树立了一个全新的“美”的观念——以真实为美,现实为美;100年后,年轻的马萨乔为这种“美”开启了“术”的追寻。如何才能让画看起来更逼真、生动,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还原有血有肉的人,成了佛罗伦萨的画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艺术史上,乔托和他的传承者们被称为“佛罗伦萨画派”。

(本文节选自《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科学报》 (2025-09-26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彩虹”工具库让细胞内部可视化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