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9月1日,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月活动拉开帷幕。这是202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各地科普活动百花齐放、精彩绝伦,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来到公众身边,展现前沿科学的无穷魅力。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其中,对基础研究成果的科普传播,更能激发公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创新源头的感悟,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关注。
通过科普传播将艰深的科学原理、前沿的探索发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不仅能消除误解、培育科学思维,更能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也让更多人理解和支持“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
基础研究承担着揭示自然规律、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使命,以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为根本指向。其成果往往以论文和专著等形式呈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理解门槛较高。此外,目前我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认识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共识,缺乏权威定论。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研究传播进一步赋能,催生传播理念、传播格局、传播方法发生深刻变革。这些都给基础研究的科普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并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如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讲清楚、传得开,是当前基础研究传播工作面临的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丰富传播内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体系化的传播格局。这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阐释基础研究政策、传播基础研究知识、展示基础研究成就、传承基础研究文化,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是除了传播基于长期基础研究产出的科学知识外,还应鼓励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讲述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要创新传播方式,持续有力提升传播效果。应优化传播平台,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和平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元素,创作科学性强、形式新颖的高质量科普产品,并注重用户体验。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构建“技术驱动-场景适配-虚实共生”的传播新生态。通过故事化叙事、场景化呈现,增强传播感染力,把深刻的科学题材通过精妙的创意呈现出来,以公众易于接触、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将专业知识通俗化、生活化、场景化展现出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例如,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科普大模型,用智能问答、数字讲解员等方式与公众互动交流;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进行可视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生动揭示科技成果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动态机制。
三要创设品牌活动,打造传播特色。选取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活动,激发创新动能。例如,2017年启动的每年一度的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是一项享有广泛盛誉的科学品牌活动,是国际上首个在真实近海环境下进行的智能机器人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9届。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参赛队员得到了科研锻炼,开阔了视野,将所学科学知识用到了实际。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全国科普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特色活动,能够更加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形成集中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科普热潮,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创新厚植沃土。
四要加大人才培育,建设高水平传播队伍。基础研究专业性强、理解门槛高,对传播工作者提出“懂科研、会传播、善转化”的更高要求。应通过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实战锻炼,提升传播者的理论素养,拓宽知识视野,准确把握基础研究传播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也应大力鼓励高校、院所、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形成一支既懂科学又懂传播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队伍。
总之,加强基础研究传播,不仅是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更是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通过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设品牌活动及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等多方面努力,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科学传播体系。加强基础研究科普传播,让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使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支持,共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报》 (2025-09-24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