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廖洋 通讯员左伟)近日,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在青岛举行。会上,《中国蓝碳蓝皮书2025》(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外30余家单位、近70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旨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海洋方案”。
蓝皮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碳发展态势,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剖析,其中新增“蓝碳定价”“全球视角下蓝碳与可持续发展”“海洋藻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热点专题,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优势。
数据显示,10多年来,我国蓝碳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呈显著增长趋势,2023年达3.96亿吨,较2010年增长了约32%。预测未来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到2035年有望接近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我国也有望成为全球蓝碳贡献核心国。
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表示:“蓝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蓝皮书旨在推动蓝碳科学与政策、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蓝皮书还指出,我国在红树林修复、贝藻养殖碳汇、海洋地质碳封存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未来有望通过国际碳市场机制,推动蓝碳信用交易国际化。
《中国科学报》 (2025-09-24 第3版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