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水土保持》封面。

1959年,唐克丽在苏联留学时留影。

2003年7月28日,任美锷致唐克丽的信。

2004年5月20日,任美锷致唐克丽的信。

2003年8月3日,刘东生致唐克丽的信。

2003年7月2日,施雅风致唐克丽的信。
■费杰
20世纪末,水土保持学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唐克丽认为,我国的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研究防治工作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数十年,成果丰硕,但是缺少一部集大成的专著。因此,唐克丽决定编著《中国水土保持》。这一著作的写作历经5年时间,由30余位水土保持专家共同编撰,全书125万字,并有大量插图,是我国首部比较系统的水土保持科学专著。
《中国水土保持》分为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两大篇:第一篇“土壤侵蚀”,系统论述土壤侵蚀发生的因素、类型、过程、区域特征、侵蚀环境演变、侵蚀产沙和主要水系的河流泥沙状况,提出了风蚀水蚀交错带思想;第二篇“水土保持”,主要论述水土保持工程、农业、林草措施及其效益评价,区划与规划、监督与管理,流域与区域的治理成效,以及水土保持与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水土保持》一书得到任美锷、刘东生、施雅风、朱显谟和孙鸿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度肯定。任美锷、刘东生和朱显谟院士等还为该书撰写书评,孙鸿烈院士作序。这些评议文字,很多并未发表,保存在通信中。唐克丽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采集到了通信、书评原稿等诸多珍贵史料,包括任美锷通信两份、未刊书评原稿一份,刘东生通信一份、书评原稿一份,施雅风通信一份等。基于采集到的史料,分述如下:
任美锷通信和书评原稿
《中国水土保持》出版过程中和出版后,任美锷多次与唐克丽通信,发表他对该书的看法。信中提到任先生担任 “学术顾问”一事,其原委是,该书延请朱显谟、任美锷、刘东生、关君蔚、安芷生、孙鸿烈、杨振怀、陈宗兴、陈宜瑜、施雅风和廖绵濬等专家担任学术顾问。
接6/22日大函,欣悉足下主编的《中国水土保持》专著已经付印,甚慰。您的坚忍不拔的毅力,终于完成此百万字的巨著,可喜可贺。您的大名,将永远留在中国科学史上,为后世所景仰。明年此书出版,望寄赠一册以供学习、保存。
承约担任本书学术顾问,自当遵命。特先函复,望惠洽。
《中国水土保持》出版后,唐克丽给任美锷赠书,任美锷回函致谢。
5月1日大函及《中国水土保持》书均已收到。谢谢。该书洋洋130余万言。足下能在短期内完成,工作毅力可敬可贺。兹遵嘱附上该书书评稿,内容如有不妥处,请代改正为要。
……
此外,如上述信件所述,任美锷为此书撰写了书评,不过,未见该书评发表于哪家报刊。书评内容如下:
《中国水土保持》书共125万字,并附有多幅彩色照片及大量图表,是我国水土保持的空前巨著。全书分两篇,共18章,对我国水土保持各方面情况和问题作了全面评述,资料丰富,科学性很强。
该书第一篇为土壤侵蚀,详细描述了我国土壤侵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和华中红色岩系及红土丘陵山区的土壤侵蚀作了重点介绍,并讨论了土壤沙化问题。
第二篇水土保持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作了全面介绍,最后(第18章)分析了水土保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论述了水土保持与黄河整治的关系。
本书的主编和撰稿人均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多年,本书是他们几十年调查、试验和研究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巨大的实际意义。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等都是贫困落后地区,搞好水土保持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极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本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
该书内容极为丰富,以上只就几个主要方面做了简单介绍,挂一漏万,在所不免,请读者注意。
刘东生通信和书评原稿
早在《中国水土保持》一书即将出版之时,2003年8月3日,刘东生即向唐克丽写信祝贺,并表达对该书看法。通信内容摘录如下:
知大作《中国水土保持》一书即将问世。
回忆50年代以来,您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代(请勿怪!),就开始了水土保持这一艰苦的工作。时间跨两个世纪,无论对土壤学,还是对水保学,还是对第四纪地质环境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这本巨著,这本总结性的著作,我个人是期待已久了,因为我虽然总结了一点点黄土的地质工作,终归和水土保持还远,罗来兴先生去世后,也可惜未能留下有关地貌学方面的东西。朱先生虽然提出28字方略,但还未能详细地申述一切。我想您这部工作既是您个人终身科研工作的结晶,也是代表50年代以来那个时代的人们工作的精神和成果。
……
除了上述通信以外,刘东生还为《中国水土保持》写了一篇1000余字的评议文章,再次肯定了《中国水土保持》一书的重要意义。但这篇评议并未出现在《中国水土保持》一书中,而是发表于《科学通报》(2004年21期)。该评议的原稿由唐克丽本人保存,原稿有刘东生亲笔签名。
施雅风通信
施雅风在和唐克丽的通信中,对《中国水土保持》一书表示高度肯定,并对一些内容,包括20世纪上中叶的水土保持科学等提出一些意见建议。该信落款7月2日,但无法确知是哪一年,从该书的编撰过程看,应该是2000—2003年间。结合刘东生2003年8月3日的通信中提到“学术顾问”一事,任美锷在2003年7月28日的通信中提到“学术顾问”一事,施雅风的信最有可能写于2003年,即2003年7月2日。该信写道:
来信及大作的前言和目录均收到,撰写《中国水土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科研教学生产都有重要作用。
……
朱显谟书评
朱显谟撰写了《〈中国水土保持〉书评》,发表于《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1期)。书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在《中国水土保持》一书中,唐克丽通过联系黄土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特殊性,在黄土高原侵蚀环境演变上都有一些独特的论述,书中提出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为强烈侵蚀生态脆弱区的论点,对这一地区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布局,减少粗泥沙入黄,促进能源重化工基地持续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对黄土高原坡耕地的侵蚀过程,机理和产沙贡献的详尽论述,对退耕还林(草)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水土保持》资料比较丰富,基本含盖了20世纪末全国水土保持主要成果资料,较全面反映了我国一定历史阶段水土保持科学和工作的进展、特色和成效,为迈进21世纪新的阶段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孙鸿烈作序
《中国水土保持》开篇由孙鸿烈作序。孙鸿烈重点回顾了《中国水土保持》一书编撰的学术背景,肯定了该书的重要意义,评价该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我国水土保持的特色、经验和科技成果,对于当前全国正在蓬勃开展的生态建设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施,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观各位院士专家的通信和书评,可以发现:
第一,各位院士专家高度肯定了唐克丽编撰的《中国水土保持》,认为这是一部水土保持领域集大成的著作。例如,任美锷在书评中评价:“是我国水土保持的空前巨著……对我国水土保持各方面情况和问题作了全面评述。”刘东生在书评中评价:“至今尚未见到一本全面系统的著作,遗憾之余,见到唐克丽同志……历时四年,完成出版《中国水土保持》一书,深感欣慰……它不仅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一定历史阶段水土保持学科和工作的进展、特色和成效,也是对世界水土保持科学的贡献。”施雅风在通信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朱显谟在书评中评价:“历时四年,完成出版了《中国水土保持》一书,终于弥补了没有全国性水土保持专著的空缺,这是我国水土保持界及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上都值得庆幸的大事。”孙鸿烈也在序中高度评价,如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刘东生和朱显谟都对书中正式提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的论点予以高度肯定。刘东生评价:“提出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为强烈侵蚀生态脆弱区的论点,对重新考虑该区农牧业格局,保证该区国家能源基地实现持续发展,减少入黄粗泥沙,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朱显谟评价:“书中提出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为强烈侵蚀生态脆弱区的论点,对这一地区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布局,减少粗泥沙入黄,促进能源重化工基地持续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三,刘东生认为,唐克丽所著《中国水土保持》,是对20世纪80年代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全面细化论述。
此外,唐克丽编撰《中国水土保持》过程中,乃至数十年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毅力和敬业精神,让刘东生、施雅风和朱显谟由衷钦佩。
唐克丽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献身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了黄土高原大地上;苦心孤诣,获得了丰富的科学认识与学术积累。上述珍贵史料,是《中国水土保持》这一鸿篇巨著为学术界交口称誉的历史见证。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中国科学报》 (2025-09-19 第4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