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美]阿米尔·D.阿克塞尔著,孙扬、杨迎春译,科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定价:69元
■范运年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三天后的8月9日,美军在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从此,“核武器”一词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
然而,当巨大的蘑菇云升腾而起时,那些曾为核裂变的发现欢呼的科学家,陷入了罪与罚的惶恐中。正如《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以下简称《铀之战》)一书第一章结尾所写,原子弹的诞生是一个持续经历数十年的重大科学实践,而这种不起眼的灰色铀元素也把人类推向了战争的前夜。
美国科普作家阿米尔·D.阿克塞尔的《铀之战》正是以这样震撼的悲剧场景开篇,引领读者走进了一部交织着科学辉煌与人性困境的核能史诗。本书不仅记录了铀元素从默默无闻到改变世界的历程,更是构建了一面映照人类命运的棱镜,揭示科学圣殿里的政治博弈与人性光辉。
本书最动人的篇章是对科学家群像的刻画。阿克塞尔摒弃了简单化的英雄叙事,以充满人文温度的笔触刻画了这群智力超群者的多维形象,向读者呈现出了铀矿世界里闪耀的群星。
比如描写性别歧视,被美国人誉为“原子弹之母”的奥地利犹太女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在遭受性别与种族双重歧视的环境中,于1938年首次解释了奥托·哈恩发现的核裂变现象,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纳粹上台后被迫流亡的她,拒绝参与原子弹研制。她的墓碑上刻着“一位从未失去博爱的物理学家”。这是对科学精神最动人的诠释。
比如描写政治胁迫下的彷徨者,恩里科·费米从意大利逃亡美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领导了首次可控链式反应实验。当他的发现被用于军事目的时,这位物理学巨匠陷入了巨大的道德困境。
还有那些流亡科学家群体,是他们共同的智慧和努力,使原子弹得以首先在美国造出,走在了“第三帝国”同行的前面。作者意在提醒人们,科学移民对现代科技史的塑造力。当欧洲大陆陷入黑暗,流亡科学家成为美国科技崛起的关键力量。
这些名字,对于大多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而言,或熟悉,或陌生。熟悉也不过是在中学或者大学物理课本中读到过,不熟悉的更是一无所知。本书通过与历史场景结合,将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刻画得极具故事性,超越了公式化表达。
作者阿克塞尔敏锐地捕捉到,当科学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科学就不再单纯,科学家也就不可能清者自清。
这一洞察使本书成为一部关于科学伦理的深刻沉思录。作为一部科学史著作,本书采用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将科学家实验室里的奋斗与国家战略室内的决策巧妙交织,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科学发现的激动瞬间,也能体察到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挣扎。
铀矿深处蕴藏的不仅是原子能,还有人类选择的智慧与良知。在科学探索的无尽前沿中,阿克塞尔提醒人们,真正的进步不仅是征服自然,更是驾驭自身欲望的能力。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冷战的结束与全球经济的变化,使人类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现在是作出有关铀及其应用这个重要决定的时候了,这个决定关系到地球的未来。”
科学史的书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当它涉及核物理、政治博弈与伦理争议时,翻译的挑战更是成倍增长,核物理领域的术语体系复杂且高度专业化,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概念混淆或误解。本书译者孙扬与杨迎春都是核物理博士,以“核专家+文字工作者”的组合,实现从微观术语到宏观历史的双重把控,并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诸如爱因斯坦的悔恨、迈特纳的博爱、幸存者的创伤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读者不仅能读到一部科普著作,还能体察到来自阿克塞尔的叩问:“当你们掌握改变物质的力量时,会选择成为创世者,还是死神?”
《中国科学报》 (2025-09-12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