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亮 李弘林 刘文浩 王晓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2
选择字号:
环球科技参考

 

研究证实缅甸大地震由超剪切破裂引发

3月28日,缅甸发生矩震级7.7级地震,造成广泛的建筑倒塌和超过3800人死亡。初步分析表明,此次地震的破裂速度异常快,这被称为超剪切破裂。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团队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进一步阐明了该地震的破裂过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震记录》。

研究认为,此次缅甸地震发生时,实皆断层破裂的早期较慢部分发生在1946年和1956年发生过大地震的断层段上,而超剪切加速则发生在实皆断层地震空区上,该地震空区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地震,因此很可能处于高应力状态。

研究显示,在初始阶段,断层以低于3.5千米/秒的速度向北和向南同时扩展,远离震中。但大约30秒后,北部断层停止了扩展,而南部断层的扩展速度加快到至少5.3千米/秒,进入了稳定的超剪切状态,这一结论也得到了马赫锥分析的证实。高频反投影在地震非常早期时揭示了约500公里的破裂。光学和雷达卫星图像分析确认了破裂长度,表明破裂带的最大地表位移为5米,平均位移为3至4米。基于地震波形和雷达干涉变形场的伪动力破裂反演表明,在约15公里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约4米的滑动。此外,该地震的余震异常稀少,说明超剪切很可能释放了大部分积累应力。(张文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785/0320250025

美研究人员实现月震预测新突破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科学家通过分析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及月球勘测轨道器(LRO)的观测数据,首次成功建立可量化的月震频率预测模型。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研究团队以月球的李-林肯断层为研究对象,对1972年采集的Boulder岩石样本(编号72215)进行同位素年代测定,破解了月震发生的时间规律。岩石表面因长期暴露于宇宙辐射而产生的“太空风化层”,揭示出该岩石约在2850万年前因一次强月震从断层崖壁滑落。研究团队结合LRO拍摄的高分辨率影像(分辨率达0.5米),还原并分析了Boulder的滚落轨迹与沿途形成的撞击坑,模拟测算出该断层每560万年发生一次3.0级左右的月震,释放能量相当于1吨TNT炸药,其强度虽仅相当于轻微地震,但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足以对月球基地设施造成结构性损伤。

LRO的高分辨率影像进一步证实,月球表面分布着数千条类似的活动断层,多形成于月球内部冷却收缩引发的地壳应力积累,部分或在未来数百万年持续引发震动。其中,月球正面的雨海盆地与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断层活跃度最高,部分断层在过去1000万年内仍有滑动痕迹。

这一发现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Artemis计划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目前计划中的月球南极着陆区已被排查出3处高风险断层带,NASA团队正据此调整着陆点备选方案。

(李弘林 刘文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u3201

海底地下水与过去冰盖和海平面变化的联系

一项近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研究首次详细揭示了海底地下水流入海洋的完整时间线,并阐明了冰川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海底地下水成分变化的时间,还表明了一旦冰川停止提供融水补给,剩余的海底地下水便会迅速变得易于与海水混合。

海底地下水排放,即地下水流入海洋的过程,在沿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估算了挪威北部海岸附近、靠近大陆架断裂带的活跃海底地下水排放和甲烷渗漏点处的盐水地下水停留时间。由于芬诺斯坎迪亚冰盖的动态变化,该区域的水文状况也发生了剧烈变化,这有助于了解冰期-间冰期过渡对海底地下水的影响。

通过对向上输送的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放射性碳测年,研究人员确定了两个不同排放点的盐水地下水停留时间。此外,沉积物孔隙水中发现的大气降水成分,证实了过去在冰川负荷驱动下,海底地下水发生了淡化。这表明,随着冰盖消退和海平面上升,海水开始渗入地下,取代了淡水的补给。研究明确了在冰缘区域冰川消退之后海水渗入的开始时间。这些发现表明,冰川退缩将极大改变近海的地下水成分,并减少其流量。(王晓晨)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5-01750-z

 

《中国科学报》 (2025-09-12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 引力波最终证实了霍金的黑洞定理
不纯,原来你是这样的电池负极“保护膜”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1型糖尿病治愈新希望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