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博深 图片来源:卡内基·梅隆大学官网
■本报记者 孙滔 王兆昱
罗博深是谁?
他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教授,1982年出生,父母为新加坡华人。但他为更多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一位奥赛教练。
他不仅自己在1999年荣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银牌,还曾在2013到2023年担任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并带领团队在2015、2016、2018和2019年多次夺冠。此外,他还创办了开源学习平台Expii,并担任首席执行官。
如今,罗博深却在反思竞赛的意义。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他指出:“过去的数学竞赛考查的是谁会思考,现在却变成了谁会刷题。”在他看来,单纯的重复练习毫无价值,“作为公司创始人,我想要的是能提出新办法的人”。
“我不会去教怎么做题”
《中国科学报》:我曾经在中学课堂上问老师,虚数和复数有什么实际意义,可惜老师没能解答。回头想,如果老师当年不仅仅让我们做题,还能把这样的数学概念和定义讲清楚,可能会教出数学家。这样的经历可能在中国是比较普遍的,对此你怎么看?
罗博深:很多人在高中学数学的时候,更关心怎么解题,却很少知晓这些知识点和概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平时老师会说,这个跟考试没有关系,所以不用讲。但是我的教学理念是,不应该只关注考试内容,而应该看学生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虚数和复数有什么实际意义”就是非常好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比做一大堆题好得多。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问这样的问题,然后深挖到底。
其实我们应该改变教育方式。只是教孩子怎么做题,是没价值的。当某个问题不在考试大纲里,可能99.99%的学生不会问那个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他们做的题目是人工智能(AI)可以解决的,那些复杂的(超纲)问题才是我们应该教的。
《中国科学报》:你在教学里是怎么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罗博深:无论在大学课堂,还是在我临时带的中学课堂,我都不会去教怎么做题,而是会把那个题目写在黑板上,问大家有什么想法。我会很小心地设计这些题目,不希望学生说出“我记得应该用这个方法或者那个方法”。我要考查孩子们怎么思考,也希望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来一场头脑风暴,说出他们的想法,最后就会找到解题思路。
我不会拿出PPT来讲课,这让很多中国家长不习惯。他们反馈说:为什么你不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多教一倍的知识点。
我认为那完全没有价值,那只是在训练机器人。很多家长习惯了标准化考试。那些内容是固定的,只需要掌握教材里的内容就可以了,每一种题型可以做上好几十遍。
以前没有AI,很多公司需要那样刷题的人,但是现在我们不需要这些人了。很多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如今用AI要方便得多,而且成本也低得多。对我来说,AI的成本是每个月20美元,比员工的成本低很多。
如果深挖到底,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只是考试和排名,但是我们要找的是那些具有原始创造力的人。
“教育系统不应该是一项比赛”
《中国科学报》:你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尝试学习竞赛数学。当时大家公认只有班里数学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才应该学竞赛数学,那么你认为普通孩子学习竞赛数学的意义是什么?
罗博深:很多人学竞赛数学的目标是希望考得很好,希望排名进入前5%或者前1%。如果你现在的排名在前75%,要跳到前1%,这非常难。那是错误的做法,是在浪费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
他们的目标是错的。对竞赛教练来说,肯定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进入前1%。我所在的大学有一个数学竞赛班,分了5个层次,同一层次的人一起学。他们不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排在前1%,因为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些情商排在前1%的人。
教育系统不应该是一项比赛,不是为了找出谁是最聪明的人,而是让所有人都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科学报》:你如今的理念是怎么形成的?你小时候的教育是这样的吗?
罗博深:我小时候参加数学竞赛是没有教练的,现在很多人报培训机构,去学竞赛数学的内容。
那些数学竞赛班会直接告诉孩子们怎么做题比较快,那并非数学竞赛带来的好处。数学竞赛的好处是,碰到一个新题目,慢慢想办法解决。但是现在很多家长眼里只有数学竞赛分数。
现在数学竞赛的价值已经下降了。以前的数学竞赛考查的是谁会想(思考),现在考查的却是谁会练(刷题)。
我自己也办了一个线上学校,是关于数学竞赛的。我们的教育方式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头脑风暴做法。
《中国科学报》:现在不能判断数学竞赛选手的创造力,是因为他们刷题刷得太多了,对吧?
罗博深:现在我也在带高中生。我更想找那些会思考同时有大爱的人,大爱就是让我看到他能够满足其他人的需求,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怎么知道谁擅长思考呢?通过面试。从面试中可以发现,他是不是从来没见过那个问题,从他的眼睛可以看出来。
当设计出一种考试方式,立刻会有一大堆培训机构跳出来,研究以前给过的考试题,发展出一个刷题的体系。这就完全错了。真正需要研究的不是考试本身,我看到很多人其实在用错误的方式备考。
《中国科学报》:你是怎么面试的?能举个例子吗?
罗博深:我最近刚招的两个人很有意思,其中一个人近期开始上班。他以前学计算机,后来转学商学。他对创业感兴趣,之前开过两个小的创业公司,本科时还是美国大学里的中国学生协会主席。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人——会编程,同时也很有想法。他认识到当程序员是没未来的,所以他研究商业方向——将来到底应该做什么。他也有创业经验,知道要做什么样的东西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他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一心想让美国大学里所有的学生都来学习中国文化。其实我不知道他考试分数是多少。
我们是在洛杉矶认识的。吃过午饭,我要去另一个城市做演讲。他就问,可不可以搭我的车,去看我怎么做这个演讲。他说对这个事情很感兴趣,要亲自去看。我认为这是一个创业企业家的想法。我喜欢这样的人。
第二个人有两个学位——艺术和心理学。认识她,是因为她参加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社会企业竞赛,她的团队拿到了第一,我是裁判。当天我们有一些互动,但印象不深。第二天她又来找我,告诉我,她有很多新的问题想知道答案。这说明她钻进去了。这时候我就知道她是那种在寻找变化世界中恒定价值的人。很多人并不是在寻找,而是在等,她不是。
我招人不看面试者选了什么样的专业,那不重要。我也从来不会问面试者考试的分数,我看重的是面试者有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和热情。
“现在最稳定的工作或许是创业”
《中国科学报》:从开始创业到现在,你一直是这个节奏,还是有了改变?
罗博深:一直在改变。10年前我的看法是,把所有的知识分为很多小的知识点。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教得好,那就是好的教育。现在我发现,不应该教孩子知识点,应该教孩子怎么想办法。
《中国科学报》:你现在在做一件没有标准答案的事,需要靠自己一点点摸索,这对你来说似乎很自洽。
罗博深:是的。现在最稳定的工作或许是创业,因为大量传统行业的工作可能在5到10年之后就会被淘汰。如果你是老板,AI的发展就成了非常好的消息,因为成本会降低。
以前,大家都在追求最稳定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想到以前的“稳定”现在会变得最不稳定。那个很稳定的系统就是,小的时候好好学习、考试排名,考进大学继续排名。这个系统让你不需要多思考,只需要比旁边的人跑得更快。
那种做法在以前是可以的,现在完全不行了。如果你只是比其他人做得好,其实是没用的。因为AI比所有人都做得好。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的理解人需要什么,怎么用现在的科技来解决、满足人的需求。
《中国科学报》:你们创办的公司本质上是一个教育机构吗?
罗博深:像一个非营利机构。我们公司有一个特点,就是我的股份超过一半,所以董事会只有一个人,就是我。我们十多年来赚的钱都用于回报。回报的意思是,我们有两种学生—— 一种是付费的学生,一种是免费的学生。
我花了很多精力亲自去贫困的地方,到这些地方的学校当老师,教过几十个六年级的数学班。我要理解那里的需求是什么,然后给他们提供免费使用我们产品的机会。
我经常告诉学生,要创业,就不要让投资者占有超过一半的股份,否则你在公司就没有话语权,只想怎么回报投资人。而我自己的公司需要满足我的需求,虽然有点疯狂,但我有自己想做的东西。
《中国科学报》 (2025-08-21 第4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