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1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
揭示“年老忘事”分子机制

 

本报讯(记者李晨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畅团队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黄张建研究组合作,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新分子机制,并成功开发出区别于传统的干预方式,为改善记忆损伤带来了新的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氧化还原生物学》。

“年老忘事”是老龄化社会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深入揭示学习记忆机制并开发有效干预策略。陈畅研究组前期对老年人和衰老小鼠的海马组织进行研究发现,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CaMKⅡα)的亚硝基化修饰下降可能与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损伤有关。

为探明机制,研究人员实验发现,当野生型小鼠接受学习记忆任务后,其海马组织中CaMKⅡα的亚硝基化水平显著升高。研究人员随后构建了无法进行这种修饰的突变小鼠模型,发现这些突变小鼠均表现出明显的记忆能力损伤。深入研究后,他们发现,CaMKⅡα一旦失去亚硝基化修饰,会导致神经静息状态下突触前神经囊泡释放水平异常升高。这种持续性、浪费性“放电”耗竭了突触囊泡资源,导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

基于陈畅提出的“精准氧化还原”理念及抗氧化药物研发原则,研究团队开展了精准靶向CaMKⅡα的亚硝基化干预手段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普适的“胶水”策略,通过小分子将靶蛋白与一氧化氮合酶拉近,使其产生的一氧化氮选择性作用于靶蛋白,进而实现精准的亚硝基化修饰。研究人员利用该策略创新设计并合成了亚硝基化靶向嵌合体SNOTAC。通过滴鼻给药方式,SNOTAC能有效挽回学习记忆缺陷小鼠的记忆能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redox.2025.103784

《中国科学报》 (2025-08-21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创纪录高温引发异常融冰 微生物可复刻巧克力风味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