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科学与应用》
电动相控阵实现消色差光束偏转
韩国国立釜庆大学的Hong-Seok Lee团队利用电动相控阵实现了消色差光束偏转。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
传统平面光学具有紧凑特点,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以取代折射光学。然而,它们受色散引起色差的影响,限制了在狭窄波长范围内的有效性。
因此,衍射光学已应用于特定波长区域内的动态光束转向或用于跨多个波长的静态转向。这一限制使得在全彩显示应用中实现动态光束转向具有挑战性。
为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多波长的光学架构以减轻色差。该系统包括彩色选择延迟器、半波片、偏振片和光束偏转器。
他们在实验中展示了一种使用动态相控阵传输模式的消色差光束偏转器,实现了460纳米、520纳米和638纳米多个波长连续可调光束转向。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1936-5
《国家科学院院刊》
赞克尔期洪水后地中海的短暂氧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Udara Amarathunga团队研究了赞克尔期洪水后地中海的短暂氧合。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在约533万年前,地中海盆地在墨西拿盐度危机期间部分干燥后,与大西洋重新连接。尽管人们对墨西拿最终下降程度和重新连接突然性仍有争议,但最近研究推断,地中海东部一个异常持久且富含有机物的“神秘浅水推进层”,是由于灾难性洪水重新填充盆地后盐度分层和缺氧而沉积的。然而,需要独立证据来验证这一假设。
研究团队提供了大量代理数据和数值模型,结果证明,无论墨西拿末期高盐或低盐条件如何,东地中海由于重新填充盆地、约1.5公里高的湍流和加气梯级而变得含氧,这创造了一个盐度分层但含氧的水柱,只能够保存最顽固的有机成分。
接下来,由于下沉有机物再矿化作用,氧气在长达1.2万年时间内逐渐耗尽,最终形成分层缺氧盆地。洪水后,湍流扩散用了3.3万小时才削弱了分层,并恢复了对流深水的更新,比先前认为的时间长了7000小时。这标志着整个地中海最终恢复了正常含氧海洋条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505429122
《柳叶刀》
螺内酯对慢性血液透析肾衰竭患者的疗效不佳
加拿大圣约瑟夫医院的Michael Walsh团队比较了维持性透析患者使用螺内酯与安慰剂的疗效。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柳叶刀》。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每天滴定25毫克的口服螺内酯或安慰剂组。随机分配是双盲的,主要终点是发生首次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时间,并在意向治疗人群中进行分析。
这些不良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风或因心力衰竭住院等。研究组还对血液透析患者中矿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血液透析肾衰竭和心血管不良结局高风险患者中,螺内酯不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最新荟萃分析显示,矿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并不能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死亡率。因此,现有证据不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脱离说明书使用螺内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194-8
《自然-化学》
研究实现光驱动的可逆二氧化碳捕获
美国哈佛大学的Richard Y. Liu团队设计了可从环境空气中捕获和浓缩二氧化碳的可逆氟醇光碱。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化学》。
从点热源及直接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领先战略面临热吸附剂再生的高能源成本。由阳光作为唯一外部刺激驱动的光化学过程,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替代方案。
尽管有许多光诱导pH值波动例子的报道,但互补操作模式,即光切换碱,并没有得到广泛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很少有光碱能在水中支持可逆的pH值跳跃。
研究组报道了基于芴醇的 Arrhenius光碱设计,利用激发态芳香性和基态反芳香性实现了大幅度可逆pH值变化。该系统表现出氧稳定,可以由自然阳光驱动,从环境空气中捕获并浓缩二氧化碳。
该体系利用瞬态吸收光谱分析了C-O键解离机理,以了解羟化物的高效释放。研究成果为光可逆水基的设计提供了框架,并为其在太阳能二氧化碳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5-01901-0
《中国科学报》 (2025-08-21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