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廖洋 通讯员车慧卿、夏雪)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子江团队,在早期妊娠丢失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早期妊娠丢失是生殖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难题,子宫内膜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引发的胎盘发育异常,与早期妊娠丢失的发生紧密相关。此前,学界对于其具体免疫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晰。
团队研究发现,早期妊娠丢失患者的子宫蜕膜组织中,CD11c阳性CD8阳性T细胞出现显著富集且高度活化。这些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毒性分子,如颗粒酶B、穿孔素,以及炎症因子,如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打破了母胎界面的免疫平衡,进而对滋养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导致早期妊娠丢失。
研究团队基于与该细胞亚群功能相关的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分子,成功构建了孕早期高效预测早期妊娠丢失发生的新模型。这一模型为早期妊娠丢失的筛查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在孕早期及时识别出高危人群。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该子宫蜕膜细胞比例及功能改变,通过调控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参与早期妊娠丢失发生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理解妊娠建立和维持的免疫调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早期妊娠丢失高危人群的孕早期筛查和精准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与策略,有望在未来降低早期妊娠丢失的发生率,提高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992-8
《中国科学报》 (2025-08-2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