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0
选择字号:
“小柯”秀

 

《科学进展》

科学家揭示海底火山灰运输途径

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的Abigail Metcalfe及同事揭示了海底火山灰的运输途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岛屿火山爆发向海洋环境输送了大量火山灰。虽然人们已经了解了许多运输途径,但对那些跨海岸线或海底的火山碎屑流运输途径,以及它们向水支撑重力流的转变,仍然知之甚少。

研究团队调查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在南爱琴海火山弧裂谷盆地深层钻探中发现的200米厚的火山灰岩。这个超73立方千米的火山灰沉积物来自161万年前东部120公里外的科斯高原凝灰岩火山喷发。火山灰形成了一种化学上均匀、分级且没有生物扰动的巨石,被认为是由火山喷发产生的浊流形成。火山灰中的生物碎屑为海洋生态系统遭到广泛破坏提供了证据。大型火山爆发可以重塑海底景观,并沉积大量火山灰浊积物,可在短暂的灾难性事件中摧毁整个岛弧范围内的海洋生物群。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s9642

《地质学》

碰撞后的板块断裂和俯冲极性反转速度极快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Russell N. Pysklywec团队揭示了碰撞后板块断裂和俯冲极性的极快反转速度。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质学》。

板块断裂和极性反转是经常发生的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构造事件。例如,西阿尔卑斯和昂通爪哇就是板块断裂和极性反转的典型例子。诸多高质量地质实例显示,在碰撞事件后,板块断裂和极性反转的时间范围较短——平均为6毫秒。但先前数值模拟研究认为,这些碰撞断裂事件的时间平均在7.5到23.2毫秒之间。

研究团队将17个古代和现代俯冲带的地质观测与一套数值实验相结合。他们综合地质证据及其地球动力学模型,提出大多数板块断裂和极性反转过程在地质上是快速的,这与当前的认知相反。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0/G52507.1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利司扑兰可有效治疗症状前脊髓性肌萎缩症

美国纽约大学的Enrico Bertini团队研究了利司扑兰治疗症状前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利司扑兰是一种口服的前信使RNA剪接修饰剂,是治疗SMA的有效药物。但其治疗症状前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研究,对出生1天至42天、遗传诊断为SMA,但没有强烈提示临床体征或症状的婴儿进行了每日口服利司扑兰的研究,口服剂量调整为每公斤体重0.2毫克。经过12个月的治疗,21名婴儿(81%)可以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坐30秒,14名(54%)可以独自站立,11名(42%)可以独立行走。在没有使用永久性通气或喂养辅助的情况下,完成24个月治疗的23名婴儿都存活下来。

研究结果表明,6周龄以下遗传诊断为SMA的婴儿在出现临床体征或症状之前接受利司扑兰治疗,在12个月和24个月时的功能和生存结果比未治疗的婴儿更好。未来需要更大规模、更长期随访的对照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利司扑兰治疗SMA的相对疗效和安全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56/NEJMoa2410120

《自然-化学》

聚合物连通性决定固态光电催化活性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Phillip J. Milner团队揭示了聚合物的连通性决定了固态下的光电催化活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化学》。

氯芳烃等惰性底物的还原功能化是与环境修复和有机合成相关的关键转化,具有一定挑战性。光电结合是一种新兴策略,可以获得单电子转移到氯芳烃所需的深度还原电位,但这种方法受到稳定性差和机制模糊的限制。

研究团队展示了使用氧化还原活性的二亚胺聚合物对氯芳烃的非均相光电催化还原。他们发现,光电催化活性随着二甲苯和氧化还原活性聚合物主链的变化而显著变化。一种柔性的、非共轭的苝酰亚胺聚合物优于其他测试的光电催化剂。瞬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双还原过二亚胺与卤代芳烃底物之间的预络合作用是生产催化的关键。

这项工作强调了使用不溶性氧化活性有机材料的多相光电催化,并为固态光电催化活性提供了关键的结构-性质见解,为可持续合成的下一代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信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5-01897-7

《中国科学报》 (2025-08-20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创纪录高温引发异常融冰
微生物可复刻巧克力风味 古菌揭示潜在抗生素宝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