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合作研制的NISAR卫星于7月30日从印度东南海岸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近日,NISAR的一个直径12米的鼓形天线反射器,已在近地轨道成功展开。该反射器此前呈伞状收拢,直到支撑它的9米长吊杆成功部署并锁定到位。
NISAR将追踪冰盖和冰川的运动,地震、火山和滑坡引起的地表形变,以及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细微至1厘米的变化。它还将为灾害响应、基础设施监测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决策者提供帮助。
“NISAR反射器的成功部署是一个重要里程碑。”NASA地球科学部主任Karen St. Germain说,“从创新技术到研究与建模,再到提供科学数据以帮助决策,NISAR收集的数据将对全球利益相关者改善基础设施、预防自然灾害及维护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该任务搭载了NASA有史以来最精密的雷达系统,并首次结合了两种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一个是能穿透云层和森林冠层的L波段系统,另一个是能穿透云层且对稀疏植被和积雪水分更敏感的S波段系统。而反射器对这两个系统都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NASA部署过的最大天线反射器,是NISAR地球科学任务的关键部分,经过多年设计、开发和测试,我们为此做好了准备。”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NISAR项目经理Phil Barela说,“现在我们正微调它,使其从今年秋季开始提供变革性的科学数据。”
该反射器重约64公斤,圆柱形框架由123根复合材料支柱和镀金金属网构成。8月9日,NISAR的吊杆逐一展开,大约4天后完全伸展到位。反射器组件安装在吊杆末端。8月15日,固定反射器组件的小型爆炸螺栓被触发,使天线得以“绽放”——通过释放其柔性框架在收拢时储存的张力最终展开天线。随后启动的电机和电缆将天线拉至锁定位置。
“SAR的原理类似于相机的镜头聚焦光线以形成清晰图像。镜头的大小称为孔径,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NISAR项目科学家Paul Rosen说,“没有SAR,星载雷达也能生成数据,但因分辨率过于粗糙而无法使用。有了SAR,NISAR将生成高分辨率图像。利用特殊的干涉测量技术,NISAR能助力研究人员和数据用户创建地球表面变化的3D动态图像。”
(李木子)
《中国科学报》 (2025-08-20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