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猿类的“偷果”行为可以解释人类代谢酒精的特殊能力。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如果科学家希望更深入地理解,使我们能够安全地在周末晚餐时享用一瓶葡萄酒的基因是否源于猿类对发酵水果的取食,那么就需要为这种习惯赋予一个准确的名称。
“偷果”(scrumping)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给猿类捡食森林地面成熟果实这一偏好的定义。这个词意为“干瘪的”或“缩小的”,用于形容过熟或发酵的果实。如今在英格兰,它指代酒精含量6%至9%的浑浊苹果酒。
相关研究8月1日发表于《生物科学》,表明这种灵长类动物对落地果实的喜爱被赋予了新的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达特茅斯学院的Nathaniel Dominy解释说,“偷果”之所以长期被忽视,是因为它看起来只是普通的食果行为。遗传学家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称,食用发酵水果可能触发了人类和非洲猿类共同祖先体内的单个氨基酸变化,使其代谢酒精的能力提高了40倍。
Dominy说:“并非灵长类动物学家从未见过‘偷果’,而是缺乏一个专门的词汇描述它,以至于掩盖了其重要性。我们希望填补科学论述中这一空白。”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野生红毛猩猩、黑猩猩、山地和西部大猩猩的饮食记录,试图明确该行为在大型猿类中的普遍性。结果发现,非洲猿类会定期“偷果”,而红毛猩猩则不会。这些结果与2015年的一项基因测序研究相吻合——红毛猩猩和其他非人灵长类体内代谢乙醇的主要酶的效率较低。
研究人员还提出,非洲猿类可能凭借其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安全食用地面成熟、发酵的果实。这种适应性可以使它们免于与猴子争夺树上未成熟的果实,还可以避免大型猿类攀爬和从树上跌落的风险。
鉴于黑猩猩每天摄入约10磅水果,摄入的酒精量不容小觑。这种摄入水平意味着,长期接触低水平乙醇可能是黑猩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进化的核心因素。
“大约1000万年前,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开始‘偷果’,这或许解释了人类为何如此擅长消化酒精。”Dominy说,“早在我们弄清楚如何制造酒精之前,就已经进化到可以代谢酒精了。制造酒精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使我们从狩猎采集者变成农民,并改变了世界。”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圣安德鲁斯大学的Catherine Hobaiter表示,人类可能保留了猿类在采摘水果时展现出的社会性特征。“我们倾向于一起饮酒,无论是与朋友畅饮,还是参加大型社交聚会。”Hobaiter补充说,“未来可探索共享发酵果实对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金予飞)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biosci/biaf102
《中国科学报》 (2025-08-06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