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中子散射中心使用“Dingo”中子成像仪。 图片来源:ANSTO
本报讯 当澳大利亚的一家机构将申请流程匿名化后,更多的博士后获得了使用先进科学仪器的机会。一篇近日发表于《研究评估》的论文为引入不透露申请人身份的盲审能够减少偏见提供了新的例证。
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和智利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的使用申请数据显示,在引入盲审后,女性和经验不足的申请者获得了更多的设施使用时间。过去几年,这种做法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天文台。
ALMA天文台的John Carpenter表示,最新研究表明,评审者可能对知名学者存在“声望偏好”。这可能导致后者以牺牲年轻同行的研究机会为代价获得更多设备使用时间。在分析了ALMA类似项目的数据后,他说,这种影响遍及各个领域,“不限于望远镜”。
美国耶鲁大学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Priyamvada Natarajan表示,匿名评审将审查重点从科学家转移到科学研究本身。“如果想法属于原创且出色,那么是谁申请的并不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
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现就职于关注公平与多样性的澳大利亚倡议组织SAGE的Isabelle Kingsley希望了解类似的干预措施是否能在各类科学设施中都奏效。她和同事在澳大利亚的4家机构进行了实验。这些机构管理着光学和射电望远镜、中子束仪器及高性能计算系统。在使用这些资源的申请中,申请人被要求匿名并隐去所属机构。其中一家机构对完全匿名犹豫不决,最终要求申请人在申请表的背面附上姓名首字母和姓氏。
研究人员分析了4500多份申请结果,包括干预措施实施前5年至实施后两年内提交的申请。在澳大利亚中子散射中心,引入盲审制度后,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申请成功率从61%上升到78%,但经验更丰富的研究人员的成功率则从61%下降到50%。
Kingsley说,研究结果表明,“匿名化可以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由于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在性别和文化背景上往往更具多样性,因此改善他们的科研产出有助于留住多元化的科学人才。
Natarajan认为,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研究人员在准备为所在的学科作出原创性贡献时离开了研究领域。她表示,增加他们使用重要科学设施机会的干预措施将激励这些人留下来。
尽管这项研究结果很有说服力,但Carpenter指出,很难将观察到的增长直接归因于匿名干预措施,因为可能有未知因素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Kingsley表示,所有4家机构都已选择继续实施匿名评审——包括最初只采用部分匿名的那家机构。对于这项研究的结果,“他们看到了价值,并且都选择顺势而为”。(王体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reseval/rvaf031
《中国科学报》 (2025-07-30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