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院院刊》
美国最强东北飓风正在加剧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ichael E. Mann团队揭示了最强飓风正在加剧。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东北飓风是一种沿海温带气旋,它以热对比(经向和陆-海)和海洋潜热释放为基础,沿着美国东海岸加强。由于中心压力有时与热带气旋相匹敌,它们对沿海地区构成重大威胁,通常伴有强风、大雪。虽然人们研究气候变化对风暴行为影响的兴趣越来越大,但历史上,东北飓风受到的关注远不如热带气旋,这主要是由于对风暴的记录和分类存在挑战,并且观测记录相对较短。
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团队采用气旋跟踪法,并结合长期再分析数据,创建了这些风暴的可靠历史数据库。研究发现,最强东北飓风的最大风速有显著增加趋势。他们还观察到与这些风暴相关的每小时降水率呈增加趋势。这些变化增加了沿海洪水和侵蚀的风险,对沿海城市和海岸线有着深远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510029122
《柳叶刀》
孕前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实现艾滋病母婴零传播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Caitlin M Dugdale团队系统综述与分析了母体病毒载量对围产期和产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柳叶刀》。
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U=U”(不可检测等于不可传播)理论,证明持续病毒学抑制的艾滋病病毒的性传播风险为零,但相关数据还不足以确定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艾滋病病毒的垂直传播。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量化孕产妇艾滋病病毒载量(mHVL)的垂直传播风险,并评估“U=U”理论在围产期和产后艾滋病传播中的适用性。
研究团队汇总了预先指定的mHVL类别在围产期和产后的传播风险,使用泊松Meta回归进行了比较分析,以确定mHVL传播的调整相对风险(aRR)。
研究结果支持了“U=U”理论在孕期和分娩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mHVL为50拷贝/毫升的妇女,围产期的艾滋病传播总体上≤0.2%。mHVL<50拷贝/毫升时,在孕前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妇女中观察到零传播;产后期传播风险极低,但在mHVL<50拷贝/毫升时并非为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765-2
《自然-遗传学》
研究揭示一种新的发育缺陷机制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Stefan Mundlos团队揭示了一种新的发育缺陷机制,发现了LTR逆转录转座子(TE)采用增强子产生病毒样颗粒(VLP),导致肢体畸形。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TE分布在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抑制TE可以防止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的全局激活或干扰基因转录的插入突变,减少有害影响。然而,TE的激活能否在不直接影响基因表达的情况下引发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研究人员发现,TE插入可以使用邻近的调控因子,导致细胞类型特异性VLP产生,这将影响胚胎形成。未能沉默插入Fgf8基因上游的LTR逆转录TE,导致该基因在小鼠发育过程中共表达,组装VLP,引发凋亡细胞死亡,造成类似人指外畸形的肢体畸形。这种表型可以通过突变逆转录TE编码序列来“拯救”,从而打断其完整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周期。
研究阐明了TE插入可以被纳入局部基因组调控景观,胚胎中VLP的产生可能引起发育缺陷。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5-02248-5
《地质学》
美国大峡谷滑坡坝和古湖泊由陨石撞击引发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L.J. Crossey团队揭示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滑坡坝和古湖泊的出现机制。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地质学》。
研究团队假设5.6万年前亚利桑那州的陨石撞击事件引发了大峡谷的山体滑坡,从而阻塞了科罗拉多河,形成了南科卫普古湖。这与撞击冲击波和地震物理推断的结果相符,可以推断出撞击引发了一次5.4级地震事件,传播到大峡谷时有效震级减弱到3.5级。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包括浮木的放射性碳测年和相关淡水湖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这些沉积物保存在高于现代科罗拉多河水位60米的洞穴中。
包括斯坦顿洞穴在内的两个地点的放射性碳测年表明,浮木的年代为55.25±2.44ka(n=4)。与浮木相关的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为56.00±6.39ka(n=2)。来自大峡谷的这6个测年数据,连同已发表的3个陨石坑撞击年代数据,显示了在统计学上难以区分的结果,支持了这是平均年龄为55.60±1.30ka的一系列地质瞬时事件的假设。
这项研究强调了接近技术极限的放射性碳测年的价值,揭示了与大峡谷等极端地形地区陨石撞击相关的地震和滑坡风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0/G53571.1
《中国科学报》 (2025-07-21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