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18
选择字号:
速读

 

论文题目:机器人伦理学的拟人论基础

作者:刘永谋、白英慧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5年第6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已达到某种“临界点”,表现为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10月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开篇即判断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人形机器人的科技研发和应用同样面临科技风险和科技伦理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机器人伦理学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

作者认为,机器人拟人论是机器人伦理学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整个机器人伦理学基本上是拟人论思维的产物。因此,有必要对机器人拟人论及其在机器人伦理学中的基础作用进行深刻讨论,特别是要仔细分析“什么是机器人拟人论”“机器人拟人论在机器人伦理学中有何表现”“机器人拟人论何以会成为机器人伦理学讨论的缺省配置”“机器人拟人论的基础作用对机器人伦理学的发展会产生何种后果以及有何启示”等问题。

拟人论指的是将人类的精神、情感、动机和行为等特性赋予非人对象的思想观念。机器人拟人论指的是将机器人视为特殊的类人或人类的思想观念。

大致来说,机器人拟人论包括人形、人神和人事三个层面的模拟。人形论强调机器人在外在层面上与人类的相似性,尤其是在外形、姿态、声调、表情上像人;人神论侧重于机器人在内在层面上对人类意识、语言、道德、情感的模拟;人事论则主张机器人在交互层面上能够以类似于人类的方式进行社交互动、执行任务和适应环境。

作者提出四点启示:一是可借鉴动物伦理学、大地伦理学等发展机器人伦理学;二是机器人伦理学的发展目标是以人为本发展“更好的机器人”;三是机器人伦理学是跨学科的问题学,应研究机器人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及其应对,而不局限于伦理学与工程学;四是机器人伦理学应具备前瞻性、情境性、动态性。

论文题目:科技人才工作获得感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三维匹配的视角

作者:李艳、陈佳颖、马琳

出处:科学学研究第43卷(2025年)第7期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创环境中,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如何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

然而,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中存在“帽子”多、“牌子”多、“检查” 多等问题,科技人才在论文发表、课题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不仅增加了科技人才的工作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创新活力,导致其“获得感” 普遍不足。

本研究基于个体-环境匹配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织、团队和工作三个层面出发,系统探索影响科技人才工作获得感的多元组态路径,阐释不同因素组合下科技人才工作获得感的形成机制。

作者通过对来自国家实验室、军工所、高校等科研事业单位的353份数据样本的分析,从组态视角揭示影响科技人才高工作获得感与非高工作获得感的多元驱动路径。

研究结果显示,促进高工作获得感的路径有4种:领导助力下的自我驱动式、团队协作下的持续深耕式、学科支持下的团队攻坚式和使命引领下的协同自主式。而导致非高工作获得感的路径有3种:团队缺位且激情乏力式、学科支持却受制于人式以及领导缺位且碌碌无为式。

作者指出,这为科技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启示。组织应明确和强化其使命,确保科技人才理解和认同组织的长远目标和价值观,通过有力的学科政策支持为科技人才创造一个促进创新和专业发展的环境。领导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于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以及提升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而且,应给予科技人才一定的工作自主性,允许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规划和执行工作任务。应合理分配挑战性任务,促进个人的职业成长和技能提升。管理者应注重构建高效协作和沟通的团队文化,鼓励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相互支持。同时关注个体能力和成长的需求,通过匹配能力与工作要求促进科技人才潜力最大化。(刘如楠)

《中国科学报》 (2025-07-18 第4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引入微穹顶,他们让“凝固的烟”弹起来 一个恒星系统诞生过程首次被“拍”到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