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科学先声》,张柏春、高峰、陈晓珊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定价:79元
■张柏春
科学是最具革命意义的力量。要合理地发展科学,并使其充分发挥多重功能,就须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在现当代中国,尽管关于科学的议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迄今人们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文化”等基本问题仍然有误解,存在着似是而非的认识。例如,人们以静态的观点理解科学的概念,对古代经验科学和近现代实验科学不加区分,而武断断定“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通常,当代人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近现代科学。其实,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学者、科学家和官员曾对近现代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如果不了解他们的观点,我们就可能一再做重复性的探讨,甚至误以为自己首次提出了“新观点”。为了重温前人的先觉和先知,我们选读魏源、容闳、李善兰、李鸿章、张之洞、梁启超、詹天佑、任鸿隽、蔡元培、竺可桢、钱学森等人以及若干机构的88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合编为《中国近代科学先声》,以展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期望与读者共同温故知新。
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中国人对舶来的近现代科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间接到直接、由表及里的过程,其间伴生着剧烈的军事冲突和复杂的文化互动。
明末清初,中国人了解到传教士介绍的西洋古典科学,但并不知道西洋发生了科学革命。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使清朝深受西洋“坚船利炮”之害,林则徐、魏源率先主张学习西洋先进技术,而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重臣支持引进“制器之器”,仿造西洋的枪炮和舰船。曾、李、左等洋务官员和部分学者逐渐认识到船炮和制器皆以“格致”为知识基础,这反映了从实用到学理的认识变化。“格致”起初是指天文、数学等知识,后来还指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分科之学。“格致”这个词自1900年前后开始被“科学”取代。
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鼓动下,清朝决定进行学制改革,在20世纪初先后制订《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小学、中学、大学及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学制,使得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首次与文科比肩,成为中国的主流教育内容,科学的地位上升到了空前高度。学制改革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它为知识体系的转变创造了制度条件,标志着中国开始发生一场影响深远的“知识革命”。新学制将在知识层面塑造新人、改造社会。
晚清官员和学者基本上都是熟读中国人文经典的饱学之士,几乎没有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的教育经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社会的大变局中接触到西洋船炮等技术,逐渐认识到其背后的“格致之学”,成为促进中国知识体系变革的先驱。
当然,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认识比较缓慢,具有“船大掉头慢”的特点。在强大的外来冲击下,中国学术由古代经验科学转向近代实验科学尚且如此缓慢,我们就不难想象近代实验科学如果在中国首先产生的话,可能会面临多大的困难。
跻身世界科学大家庭
直到20世纪初,中国学者们才对科学及其与技术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1911年,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里写道:“近世泰西,学问大盛,学者始将学与术之分野,厘然画出,各勤厥职,以前民用。试语其概要,则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他后来又将科学的知识范围延展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称“只要够得上一门学问的,没有不是科学”。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科学启蒙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新型科学家和学者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国外或国内接受了新式的科学专业教育,能够把握近现代科学的基本精髓,坚信实验科学是客观的。恰如化学家任鸿隽所强调的:狭义的科学是指关于一切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有系统的知识,而广义的科学则指将这种有系统的知识应用于一切事物。
在新型科学家们看来,科学不仅是系统化的知识,还是方法、精神和文化,其影响是广泛的和强有力的。1916年,数学家胡明复解释说:“盖科学必有所以为科学之特性在,然后能不以取材分。此特性为何?即在科学之方法。”“科学方法特异之处何在?为演绎乎?抑为归纳乎?”“科学之精神,即科学方法之精神。”“科学方法之唯一精神,曰‘求真’。”1935年,解剖学家卢于道认为中国所急需的是科学文化(Scientific Culture),中国人应尽力建设科学和科学文化。
总的来看,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在20世纪已跻身于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家庭。他们开始谋划和主持本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等活动,使得政府开始摆脱主要依赖外国人主持科技和教育事业的被动局面。例如,铁路工程学家詹天佑在1905—1909年主持修筑京张铁路;1913年地质调查科(后改称地质调查所)开始在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中扮演主要角色;中央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同时谋划、指导和协调国民政府管辖的科研活动。
地质学家翁文灏和李四光、数学家陈省身和华罗庚、化工专家侯德榜、力学家钱学森等少数中国科技专家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且能够以国际科学视野,洞察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钱学森于1947年作题为《怎样研究工程科学和研究些什么》的报告,其中评述了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和超声速学的发展,前瞻了工程科学的发展方向、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所需用的基本学识”。这样的科学见识预示着中国科学技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重温近代科学经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并从历史智慧中获得启示。先贤们的先觉和先知永远值得珍重!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5-07-18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