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高雅丽)7月7日,中国科协主席与青年科技人才见面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与200多名青年科技人才代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万钢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如何进行创新创业选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如何把握科学研究与科普实践的关系、如何在热门领域和小众课题中选择科研方向、怎么理解科学和文化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科学家精神等问题,结合自身在成长、求学、工作等方面的人生经历,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悉心指导和亲切鼓励。
面对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的问题,万钢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将面临人生的三岔路口——继续科研深造、就业或创业,这都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他指出,选择科研之路,要求有系统性知识储备、学术创新能力与长期专注力;选择就业可以通过工作平台提供的机会,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向创业目标迈进;选择创业则更依赖资源整合力、风险承受力与市场敏感度,需要多学科知识积累,找到产品服务对象,加强社会交流能力。
人工智能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也给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万钢建议青年科技人才要自立自强,掌握更多跨学科技术知识,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使用新工具,并用经验、规律训练人工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服务。
面对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关心的如何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的问题,万钢指出,科研既是艰苦的,又是幸福的,需要有沉下心来潜心做事的态度;数字时代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多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比如中国科协年会举办了上百场学术论坛,可以在论坛上把遇到的问题和大家多沟通;做基础研究是漫漫长路,但不要为此感到恐惧,要坚守科研初心。
有大学生问“如何在热门和冷门领域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万钢指出,很多热门学科往往从冷门开始,关键是如何瞄准战略方向去寻找未来需求,哪怕自己的研究领域一开始是小众和冷门的。他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多选择小众专业,做先驱性研究,只要掌握了真本领,坚持走下去,就会发展起来。
针对怎么理解科学和文化关系的问题,万钢认为,真正的科学概念是没有文理之分的,不能简单分割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它本来就是一体化的。在很多大科学家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人文方面的造诣。理工科同学也应多学习文学和社会知识,掌握一些才艺,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为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25-07-10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