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示意图。南方科技大学供图
本报讯(记者刁雯蕙)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郭芷琳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揭示了传统肉类生产对地下水污染的长期影响,提出适度改变人们的蛋白质摄入来源有望显著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食品》。
近年来,肉类消费持续增长带来日益凸显的环境压力。畜牧业虽然贡献了全球约1/4的人类蛋白摄入,但占用了超过30%的土地资源,并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和水体污染问题。在全球多个地区,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的集中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已大幅超过自然水平,威胁饮用水安全,并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挑战。
该研究系统评估了传统肉类生产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影响。研究模拟了将传统肉类摄入量减少10%,并以植物蛋白(豆类)、新动物源(昆虫)和生物技术创新产品(培养肉或真菌蛋白)等替代品补充蛋白需求的情境变化。结果表明,替代蛋白策略可使氮肥使用量减少3.4%、粪肥减少10.7%、水资源足迹降低4.5%,同时,地下水硝酸盐浓度超标风险可降低约20%。
研究人员还发现,替代蛋白策略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以美国为例,畜禽养殖高度集中的得克萨斯州和爱荷华州合计占该国30%以上的存栏量,其减产带来的环境改善可惠及饲料种植区乃至更广泛区域。对于肉类需求快速增长、畜禽养殖密度高、农业氮肥利用率偏低的国家而言,上述规律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研究人员指出,合理引导居民饮食结构优化,可在满足居民营养需求的同时,有效减轻农业对地下水系统的压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水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5-01188-x
《中国科学报》 (2025-07-0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