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旦河西岸 Khirbet Keila 遗址。 图片来源:ZEV RADOVAN/ALAMY
战争导致考古遗址遭洗劫是常见的事,始于2023年10月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冲突(以下简称巴以冲突)也不例外。
两名巴勒斯坦研究人员宣布,有证据表明,巴以冲突爆发后的9个月里,此类洗劫行为急剧增加。随着冲突破坏了经济,他们在约旦河西岸发现157个新的“抢劫坑”及几大片被推土机铲平的土地。近日,该研究发表于《田野考古学杂志》。
“这为巴勒斯坦地区持续的冲突与不稳定如何加剧考古遗址的掠夺和破坏,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巴勒斯坦纳贾赫大学的Loay Abu Alsaud说。
这项新研究聚焦于Khirbet Keila,这是散布在约旦河西岸的许多考古遗址中的一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此处曾是繁荣的迦南城邦。
Khirbet Keila并非首次遭盗掘。2014年,研究人员在该遗址发掘出数十座3500年前的古墓,但2017年至2019年重返这里时,这些古墓已被洗劫一空。
为量化2023年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后Khirbet Keila遭洗劫的程度,巴勒斯坦圣城大学教授Salah Hussein Al-Houdalieh与旅游和古董警察局局长Hasan Said Jamal合作,借助卫星图像、无人机拍摄画面以及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的实地考察数据,对遗址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加沙东南约30多公里处的战火纷飞,约旦河西岸的盗掘活动急剧增加。1997年至2023年9月,研究人员在Khirbet Keila记录到210个非法挖掘的“抢劫坑”。而巴以冲突爆发后的9个月里, Al-Houdalieh和Jamal就在该遗址发现了157个新“抢劫坑”,其中一些坑宽10米、深7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被重型机械推平的土地,以及一处被摧毁的4000年前的防御工事墙体。部分区域被夷为平地,不可逆转地破坏了古代人类活动的原始迹象。其中一块空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相当于15个网球场。
在波兰雅盖隆大学的Kamil Kopij看来,许多掠夺都属于“糊口式挖掘”,即劫掠者在没有其他工作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偷窃和交易文物维持生计。
其他发生过冲突的国家也出现了类似趋势,如苏丹和阿富汗。Kopij说:“抢劫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通常是由武装冲突、内乱和政府控制不力造成的。”
美国德保罗大学的Morag Kersel对此表示赞同。她指出,在持续的冲突中,以色列关闭了巴勒斯坦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导致巴勒斯坦失业率飙升,迫使一些人开始抢劫。“这不仅仅是机会主义犯罪,更是对经济崩溃的绝望反应。”(文乐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00934690.2025.2481538
《中国科学报》 (2025-06-12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