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
当下,“降维打击”一词颇为流行,描述的是高端技术群体进入低端技术领域,对后者形成碾压之势的现象。在撰写激光部分的研究报告时,我也经历了类似“降维”的挑战:中文系专业的我,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是一维的,如何去理解三维空间(科研工作)中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攻关难点?如何在理解这些之后,再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将自己的状态定义为:一维平面的我,要把三维空间的事儿讲给二维世界的人听。
好在报告撰写有“大神”带,常常为我拨云见日指出明路。“这一段和前两段有什么关系”“这里应该描述具体细节”“这个参数指标有什么意义”“这段话说得不够清晰”……为此,吾日三省吾身:这段表述说对了吗?说清楚了吗?有意义吗?
好在技术顾问中有专业老师耐心讲解,循循善诱助我穿越“维度”。“上面说的诊断技术是这样的技术……”“韧性材料指……”“需要确认一下出处,一般情况下不这么表示”……他们用专业的精神去打比方、作解释,让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好在孙承纬院士记忆力超群,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大到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小到某一次实验遇到了什么困难,事件发生的具体脉络、关键节点和人物,孙院士总能说个八九不离十。有些一开始听不懂的内容,反复聆听后也能有所体会了。
在穿越“维度”的过程中,我也习得几点心得:
化繁为简,寻找本质和规律。我们无需考虑各种复杂的物理问题,只需看透他们所做之事的本质,找到事与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例如,在写“激光的热-力联合作用是如何作用于靶目标”时,首先要明确原理,然后明确主体的本质(靶目标内部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的部位就是一个受力结构),明确客体的本质(“热”就是“激光加热使某一部位温度上升、抗压能力降低”,“力”是指“内部气体膨胀产生的应力”,联合作用就是“二者同时发生”),这样将主体、客体与原理一一对应,在原理的昭示下,主体和客体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就不言自明了。
发挥想象,努力理解和体会。想象力是无穷的。某项重大实验因为涉密不可言说,只能通过对关键场景的刻画描述进行适度展示。我想象自己置身那时的场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看到靶目标,然后激光打来,靶目标外壁出现变化,接着自内而外地冲破)将它们记录下来;再加入适当的细节(筷子般粗细的浅坑、2厘米左右的洞)以及充满视觉感的词语(浓烟四起、倒地乱窜)来进行场景描述;最后再写出在场人员的反应、动作,作为结果的反馈。由此,读者自然就会在大脑中拼凑出那时的场景,实验的成功、作用机理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真心真意,保持敏感和感动。国家的需要、前途的迷茫、失败的懊恼,访谈对象“有血有肉”的表述令人动容,那真实的感受和情感张力,是我能够真切体会到的,也是我想要如实表达的。收集到的资料不能简单地堆砌罗列,而要通过有逻辑的组织,在行文中由此及彼,一步一步地引出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例如,探索效应机理并非一帆风顺,专题组先后考虑了冲击破坏效应和烧蚀效应,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但有的失败能证伪,有的失败能推动进一步发展。当我明确这一思路后,就可组织材料为我所用,通过转换角度、间接引出我所需要的内容。
从一维到三维再到二维,看似不同的空间千差万别,但无论哪一个维度,它们的逻辑都是共通的,想象是共融的,情感是共鸣的。院士的记录本中,有参加“863”主题专家组的会议记录,也有提醒自己“欠某某三块五毛钱记得还”。我常常感到,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不是教科书或者名人故事中的一张照片,他们有着真实可爱的很多面。而那些丰富的科研硕果,只是源于科学家“勿忘心安”的初心和“无论如何都要尊重真理和规律”的本心。这些从三维空间中抽丝剥茧出的科学家精神,无论在哪一个维度都存在。
《中国科学报》 (2025-05-23 第4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