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房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3
选择字号:
造脸,诞生于战火的余烬之中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美]琳赛·菲茨哈里斯著,房莹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定价:78元

■房莹

2023年底,机缘巧合之下,我接触到了美国作家、医学史家琳赛·菲茨哈里斯所著《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以下简称《造脸》)一书,并开始从事该书的翻译工作。三五年前我曾初涉医学史领域,因此菲茨哈里斯于我而言并非全然陌生的名字,但完整地阅读她的著作,却是借这次翻译工作的契机。

当我阅读到原著的第一行文字时,就立刻被作者的文笔所吸引。那一刻我便明白,这绝非一本普通的学术作品或科普读物,而是一部深沉厚重的医学史著作。在翻译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还原出的历史场景所震撼,也一次次被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医生与患者的温柔、勇气与坚韧所打动。这本书不仅是对整形外科奠基者哈罗德·吉利斯卓越贡献的礼赞,更是一部关于创伤、修复与重生的史诗。

将毁容的士兵带回“人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深如伤口,枪林弹雨中,士兵的面庞往往成为最脆弱的靶心。

菲茨哈里斯以冷静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战争撕裂却仍渴望重塑自我的灵魂。“毁容”的士兵们不仅要忍受肉体的疼痛,更要面对社会投来的复杂目光——怜悯、恐惧、疏离,甚至厌恶。伤口本该是勇士的勋章,可他们没能像肢体残缺的战友那样,迎着众人对“战斗英雄”敬仰的目光衣锦还乡,就连昔日好友、恋人和至亲都无法直视和接受那些残破的面容。这一时期,人们对“脸”的认知依旧局限于“完整”与“畸形”之间的二元对立,毁容意味着耻辱与隔离。

然而,吉利斯及其国际同人们却拿起自己的“武器”—— 一把小巧锋利的手术刀,以妙手创造医学奇迹的同时,亦用仁心对世俗观念发起挑战。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隐匿在暗处的“战争幽灵”被重新带回人间。

书中,两次以“镜子”来刻画毁容士兵的心境,巧妙展现了个体转变与社会态度的演进。第六章中,为了保护患者,医院曾设立“镜子禁令”,但这种做法反而强化了他们的敏感与自卑。而到了第十三章战争尾声,5名“毁容者”出现在《凡尔赛条约》的签署现场,作为“残障人士代表团”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必须当众穿越凡尔赛宫的镜廊,被357面镜子包围,无法逃避自己的面容。他们的脸既是战争残酷的直观见证,也是人性光辉的永恒印记。

正如本书后记所引述的战地外科医生弗雷德·阿尔比所言:“任何灾难降临到人类头上,都会带来一丝好处。”这其中,战争推动医学技术与伦理发展的矛盾,尤其值得深思。

缝合的不止于皮肤,更是尊严

哈罗德·吉利斯这位新西兰裔英国医生,在战争爆发之际毅然舍弃安稳优渥的工作与生活,投身于战地医疗。他在重重困境中,凭借卓越的医学才华与坚定的信念,促成了英国锡德卡普王后医院的建立,为大量面部重创的士兵争取到最佳治疗条件,并以创新的管状皮瓣移植术帮助他们重获新生。他的努力不仅是外科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尊严的战斗。

吉利斯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更是敏锐的社会观察者,心怀慈悲与大爱。他深知,面孔之于人的意义远超皮肤与骨骼的组合,它更是身份认同的象征,是人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因此,他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康复,也努力帮助他们重建正常的社会生活。在他的手术刀下,修复的远不止肌理,更是个体的尊严与归属感。

吉利斯的创举,不仅在战时拯救了无数面部受损的士兵,也深远影响了现代整形外科的发展。今时今日,整形手术已从最初的修复手段,扩展到更广泛的医疗与美学需求。从矫正畸形到塑造个性化美学,百年前吉利斯创造的诸多技术,迄今仍是现代整形外科的基石。

从医学史专家及现代整形外科医生的视角来看,吉利斯不仅是一位无畏的战地英雄,更是现代整形外科的奠基人。他所开创的面部重建方法,为后来的鼻整形、皮瓣移植、显微外科手术等奠定了基础。他的核心理念——整形手术不仅仅有修复功能,更能帮助患者找回自信与实现自我认同,至今仍指导着现代医美行业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没有直接讨论现代整形手术,但她的叙述不禁让人思考:100年前的战争伤员,和今天自愿接受手术改变面部的人们,其心理需求是否存在某些微妙的重合?当年手术室里那些渴望隐藏伤痕的士兵,与今天希望改变外貌的求美者,是否都在追求同一件事——社会的接纳与个人的认同?

重新思考“美”与“完整”

译者不仅要忠于原文,更要传递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作者的文字充满细节,她不避讳战争带来的可怕伤害,通过对医生和患者齐心协力与伤痕抗争的叙述,让故事充满力量与希望。

在翻译过程中,我必须在真实与克制之间找到平衡。遣词造句上既不能淡化战争的残酷,也不能让文字过于直白突兀,要在忠实呈现原文的同时,兼顾中文阅读体验。因此,此次翻译工作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体悟。

每翻译一部作品,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产生奇妙的共鸣,或是因地理上的契合,或是因心理上的触动。这一次,在翻译完“日德兰海战”相关章节后不久,我恰好踏上了丹麦的土地。虽然未能亲临这场历史性战役的发生地,但站在北欧的海岸边,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我依然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宿命感,仿佛听到了历史的余韵在现实中回响。

再次回到案前,我将这份畅想化作利刃,如吉利斯医生拿起他的手术刀,继续精雕细琢手中的作品。

《造脸》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史著作,更是一场关于人性、勇气与希望的叙事。它让我们了解到,整形外科竟然萌芽于战火的余烬中;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世界的至暗时刻,人类仍然可以凭借技术、智慧与同情心,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苗。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医学突破背后,是无数在战火中遭受重创的生命。整形外科的许多进步,源于战争的迫切需求,而我们今天享受的医学福祉,部分得益于历史的惨痛教训。

作为译者,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关注医学、历史或人性的读者。它不仅再现了医学的进步,也让人重新思考“美”与“完整”的意义。愿这本书能让我们铭记那些几乎被历史遗忘的面孔,珍惜医学进步赋予人类的生命尊严及和平时代。

(作者系本书译者,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历史、伦理与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5-05-23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