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30
选择字号:
30年没见,野生华北豹能否再回北京“老家”?

 

华北豹。带豹回家专项基金供图

■本报记者 赵广立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活动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窦店集体林场拉开帷幕。一群大小朋友弯着腰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一个多小时后,1500株栓皮栎树向阳而立,为这里的春天添了一抹新绿。

这不是一般的植树活动,而是一场名为“共橡自然、迎豹回家”共同行动(以下简称“共同行动”)的启动仪式。这项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指导,北京、河北、山西三地林业绿化部门联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带豹回家专项基金等社会力量开展的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有一个令人神往的目标——欢迎华北豹“回家”。

华北豹,国际上又名中国豹,是唯一 一个仅生活在中国的豹亚种,其模式标本采自19世纪的北京。对于“有北京户口”的华北豹而言,北京是它的“老家”。然而,这只曾经在燕山与太行山间自由驰骋的漂亮“大猫”,已从北京山林中消失了整整30年。

京冀晋三地协力打出“组合拳”

“华北豹最晚出现在1995年的北京市密云县,自那30年后就再也没见过。”在“共同行动”启动仪式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说,华北豹如果能回到北京,将是北京生态建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北京的生态系统将变得更稳定、更可持续、更健康、更多样。

华北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更是我国特有的豹亚种,曾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扩张导致栖息地丧失,华北豹种群数量于近几十年急剧下降,现存个体仅零散分布于山西和顺、河北蔚县等地,北京已多年未见确凿记录。

华北豹代表着华北最后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将带动整个森林保护,是华北自然环境修复的有力着手点。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作为华北森林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不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巨大作用,其种群动态也直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指示物种。

可喜的是,近年来北京门头沟、房山等地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和有蹄类动物数量逐步回升。赵中华说,这将为打通华北豹的“进京路”创造有利生境条件。

据介绍,为推动华北豹种群及其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共同行动”将在未来10年打出“组合拳”。具体实施过程将分为3个阶段——近期(2025—2030年)重点构建四方合作机制,完成橡栎林种植和栖息地改造,建立野外监测体系,启动社区参与和自然教育;中期(2030—2033年)着力扩大适宜生境面积,促进华北豹种群增长,深化生态产业发展;远期(2033—2035年)全面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华北豹生境廊道和适宜栖息地的全面恢复,构建“保护-发展”良性循环模式,努力打造国际生态保护典范。

植栎千万株,打通华北豹“进京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京冀晋三地为期10年的“共同行动”,首先瞄准的是栖息地改造。

横跨三省市的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是华北豹的重要栖息地,这里隐藏着关键生态廊道。据“共同行动”相关负责人披露,京冀晋将在三省市交界的华北豹生境廊道和栖息地区域补植栎类等乡土阔叶乔木树种共计1000万株,以构建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优化现有林地的林分结构和林下植被。

为什么是栎类乔木?赵中华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说,一方面,栎类的橡子可以为狍子、兔子、野猪等华北豹的主要猎物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栎类森林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也有助于加快生境廊道的修复,进而为华北豹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栎类是北京地带性的乡土第一大树种,是改造栖息地的“最优选择”。“一株高大的栎类乔木能够给近500个生物提供栖息地。”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金莹杉介绍说,栎类乔木是一个自肥性树种,栎林下会长出很多蘑菇,能改良土壤土质,对地下微生物的培养非常有利。

接下来,栖息地的连通是“共同行动”的核心。北京林学会秘书长曹吉鑫表示,“迎豹回家”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华北豹现有栖息地“有很多斑块、缺少连通性”,且生态承载力相对较低。因此,后续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开展“林下补栎”。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林下补栎行动由三地联动开展,系统性解决因公路、城镇建设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形成完整的生态廊道和足够大的栖息地范围,进而支持华北豹种群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解决了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华北豹就有机会在畅通的生态廊道下自然扩散回京。

此外,华北豹的猎物是不是够丰富,也是“共同行动”格外关心的问题。据了解,在猎物种群管理方面,三地将系统监测狍子、野猪等种群动态,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障食物资源稳定。同时,三地还将加强野外巡护和执法,运用卫星追踪和红外相机等技术实施个体监测,并采取手段减少人为干扰,促进种群交流。

没有截止时间的项目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早在2016年,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CFCA)就牵头推动了名为“带豹回家”的开放性社会公益项目,期待通过采取必要行动,让消失的华北豹重新回到北京。根据设想,“带豹回家”分3个阶段——找到豹子、找到归路、带豹回家。

项目启动后,CFCA广泛发动学术科研机构、公众志愿者、社区、基金会和政府部门等,通过红外相机野外调查、走访调查等方法,寻找华北豹现存种群,勾画华北豹种群扩散的生态廊道。但第三阶段要实现“带豹回家”,CFCA认为“非常难”,因为人不能干预自然规律,必须让豹在自然状态下扩散回京才算成功,并须“以监测到母豹在北京繁殖成功为标志”。

“这一阶段需要10年,也许50年,也许更久。”CFCA官网写道,“因此,这个项目不设截止时间。”这也使得京冀晋三地联手的“共同行动”被赋予了更多使命感。

《中国科学报》 (2025-04-30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