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有声阅读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对照实验研究——阅读效果及认知负荷差异比较
作者:吴礼志、洪星
出处:《图书情报工作》,第68卷
据统计,2022年我国有35.5%的成年人养成了“听书”的习惯。有声阅读作为一种听觉阅读,与属于视觉阅读的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阅读效果上有何差异?
实验采用对照组设计,招募9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分为有声阅读组、数字阅读组与纸质阅读组。实验材料包括两篇难度相近的文本:小说类文本《绝妙的晚餐》与学术类文本《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分别以音频、PDF与纸质形式呈现。阅读效果通过问卷评估,认知负荷采用量表测量。
研究证实,有声阅读在浅层信息获取上与视觉阅读效果相当,但深层次理解能力较弱,且伴随更高的体力与情绪负荷。
在原因分析中,研究指出,实验中有声阅读只能听一遍,没有回放、暂停和重复。虽然总体阅读时间相同,但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者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如在阅读过程中对非重点内容进行快读、略读,对重点内容慢读,甚至回视。回视在阅读中具有重要意义,视觉阅读时当眼跳过快或者大脑不能理解当前文字的意思时,脑神经就会指挥眼睛跳回到之前的相关文字上,从而帮助确定和理解当前文本信息。对于熟练的阅读者来说,10%~15%的时间被用于回视这种自行调节。
同时,实验中有声阅读只播放一遍,读者需要紧跟朗读者的速度,阅读过程会让人感到匆忙、有压力,认知负荷测量量表显示有声阅读的体力负荷(肌肉紧张、疲倦等)、受挫负荷(情绪焦虑)、努力负荷相对较高。
研究还提出要注意阅读习惯对大脑的影响。目前,有声阅读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习惯视觉阅读的大脑可能还不适应听觉阅读方式。随着有声阅读的普及,经常进行听觉阅读极有可能使大脑的能力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也会提升有声阅读的效果。
论文强调,进行对比研究重点不在对比,而在于探究不同媒介条件下阅读的优势和不足,为不同场景下阅读方式选择及阅读资源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策略。有声阅读作为一种听觉阅读,在伴随性及艺术感染力方面具有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实验结果表明其在简单记忆方面与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没有显著差别。
论文题目:数字阅读文本呈现形式对走神行为的影响——基于眼动技术
作者:郭伏、方晨等
出处:《工业工程与管理》,2025年2月26日网络首发
数字阅读因其便捷性和高效性逐渐成为主流阅读方式,据统计,至2022年,数字阅读的接触率达到80.1%。但相较于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易引发走神行为的问题备受关注。
阅读中的走神指读者的目光虽停留在文本内容上,或随之移动,但并未对阅读内容进行意义加工或只对一小部分内容进行意义加工,显著降低阅读效率与理解深度。
论文通过眼动实验探索逐行高亮和文本行长两种文本呈现形式,对数字阅读中的走神行为的影响。实验材料是4篇自然科学主题、难度相近的文本,通过Microsoft Edge浏览器的沉浸式阅读模式呈现,字体为宋体(16px),行距1.5倍。实验招募了40名男女各半的大学生,采用自我检测范式记录走神状态,通过眼动仪采集数据,结合问卷与回忆判断题评估主观感知与阅读效果。
结果显示,逐行高亮和短文本行长能够减少用户走神次数、提高阅读理解绩效、缩短阅读时长、减少眨眼次数和眨眼持续时间。逐行高亮通过增强视觉凸显,有效将用户注意力锚定于当前文本,减少走神并提高阅读效率。其机制可能与视觉-注意耦合的强化有关。更短的文本行长有助于减少用户阅读中的走神次数、提高阅读理解绩效并缩短阅读时长。这可能是由于努力回避现象的存在,虽然文本的阅读难度一致,但长文本行长的文本可能易使用户做出高努力需求的推断,进而努力回避。
研究证明文本呈现方式会对数字化阅读绩效产生影响,为优化数字阅读界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而其他文本呈现特征如文本颜色、字体大小、行距等,也可能对读者的阅读绩效产生影响,需进一步探索。(李西米)
《中国科学报》 (2025-04-25 第4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