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磊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8
选择字号:
见证“澳门历史城区”的申遗

 

《人居澳门:五星照耀下的莲花》,单霁翔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定价:88元

■金磊

去年底,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之际,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撰写的《人居澳门:五星照耀下的莲花》正式出版了。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在序中写道:“该书对澳门的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一次系统性检阅,它集知识性、学术性和专业性于一体,既可被视作普及入门读物,也可视作学术研究著作。”

单霁翔曾直接参与“澳门历史城区”申遗全过程,他见证了澳门连接过去、贯通未来的遗产提升过程。单霁翔在引言中表示:“在澳门这片土地上,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澳门独特的民俗文化故事。澳门居民在这种多元文化中生活,既保持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使澳门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澳门有着多个近现代“第一”: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的建造地、第一所近代大学圣保禄学院的创办地、第一所西式剧院的诞生地……这些无疑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本。

澳门申遗名称被定为“澳门历史城区”,范围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将澳门市中心广场的议事亭前地、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共8个广场空间与22座建筑,通过相邻广场和街道连成一体。它成为中国境内有400多年历史、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最集中的中西建筑相辉映的历史城区遗产。

申遗成功对文化城市建设有三方面启示:第一,民众有了文化认同及归属感,且让公众意识到,以历史遗产建设文化城市为世界多样性作出贡献;第二,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表现,城市经济越发达,保护遗产的任务就越艰巨;第三,城市的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建设文化城市,对未来城市的社会走向、民生质量、文化传承都意义深远。

澳门还在塑造人性化城市物质空间上,形成了特色旅游体系化网络。2010年澳门文化局提出的“露天博物馆”和“文化叶脉”等构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足迹之旅”“绿色文创之旅”“中葡文化之旅”“艺文探索之旅”等文旅路线。

单霁翔指出,“澳门历史城区”申遗过程做到了不拆迁而成功、不拆迁而优化保护,以行动兑现了国际社会强调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的承诺,努力实现世界遗产的“5C”战略目标,即可信度、有效保护、能力建设、宣传、社区五大方面。他还说,世界文化遗产不是在“时空”上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博大的系统、一个发展的概念、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永恒的话题。

单霁翔认为“澳门历史城区”有六条保护经验。其一,遗产保护类型丰富。如作为一段历史载体,老葡京建筑群与澳门跨海大桥等极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作,构成了澳门历史建筑“点、线、面”的格局。其二,推动活化利用方式落地。“澳门历史城区”是现实,更是社区真实生活,如郑家大屋是澳门最具名气的,历经8年修复,完整复现了历史风貌。其三,实施科学修缮。“澳门历史城区”及其缓冲区的保护,得益于政府推动的公共机构、私人企业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其四,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相统筹可彰显世界遗产的突出价值。其五,增强民众的主动参与感。以遗产服务公众为例,澳门政府采取现金分享、税务减免、规范市场等特色政策,惠及民众。其六,遗产保护有法制保障。澳门颁布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冶一炉,既使遗产保护有章可循、提高效率,也确保传承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报》 (2025-04-18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发现植物新种:成都卫矛 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世界最快闪存在中国“破晓”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