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怡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3-26
选择字号:
秦岭生态价值空间格局与提升方略

 

秦岭“四宝”:秦岭大熊猫、秦岭金丝猴、羚牛、朱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供图

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植被生态景观。张行勇/摄

秦岭各区县生态价值空间格局。陈怡平供图

秦岭柞水牛背梁植被景观。张行勇/摄

秦岭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方略。陈怡平供图

■陈怡平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秦岭时指出,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陕西省和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陕西省新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印发《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路,构建了齐抓共管的秦岭保护工作格局。2022年,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秦岭办与涉秦岭6市和省直相关部门,梳理相关数据,构建了“一总五分”秦岭保护数据库。发布了一个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6个涉秦岭市级保护规划、8个省级部门专项规划、39个县(市、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形成了1+N秦岭保护体系。初步构建了“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区管控体系,全面建立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四梁八柱”的秦岭生态保护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同时,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把秦岭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列为全国80个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之一。

秦岭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固碳释氧等多重生态功能,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但秦岭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目前尚无较为科学的核算数据,厘清秦岭地区的生态价值清单,对于践行“两山”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秦岭市域生态价值空间格局

秦岭生态系统主要由林地、草地和湿地等构成,不同景观之间生态价值差异较大。湿地单位面积生态价值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约为51.95×10-2亿元/平方公里。林地的单位面积生态价值次之,约为33.19×10-2亿元/平方公里,为湿地的64%左右。草地和耕地的单位面积生态价值相近,分别为18.56×10-2亿元/平方公里及18.21×10-2亿元/平方公里。生态价值高值区主要在秦岭中部林地、湿地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同时,高值区也零散分布于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周边,主要表现为较高的物质产品价值与文化服务价值,但远离城镇的秦岭边缘区生态价值依然较低。由此可见,秦岭生态价值并不均一,不同市县之间、不同景观之间生态价值差异较大。

商洛全市地处秦岭腹地,面积约占秦岭总面积的33.8%,单位面积生态价值最低(约为0.226亿元/平方公里),以商洛作为参照系,核算秦岭生态价值具有一定代表性。参考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公布的有关价格核算秦岭生态价值,结果显示,2022年秦岭生态产品总量约为1.42万亿元,其中物质产品价值为930.96亿元、文化服务价值为876.93亿元、调节服务价值为12396.70亿元,分别占6.55%、6.17%和87.27%。调节服务价值是秦岭生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价值较高的主要为碳储量、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物种保育价值,分别为5580.10亿元、1941.74亿元、1897.58亿元及1553.94亿元,分别占调节服务价值量的45.01%、15.66%、15.31%和12.54%。相比之下,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氧气释放和空气净化价值较低,分别为514.86亿元、499.36亿元、365.36亿元和43.76亿元,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4.15%、4.03%、2.95%及0.35%。

商洛市2022年生态产品总值约4414.74亿元,约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31.10%,约为该市当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5倍;汉中市约为3217.76亿元,约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22.65%;安康市约为2670.42亿元,约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18.78%;宝鸡市约为1960.69亿元,约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13.80%;西安市约为1603.30亿元,约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11.29%;渭南市约为337.68亿元,约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2.38%。

秦岭县域生态价值空间格局

秦岭陕西段内有6市39区县,不同区县生态价值大小与其在秦岭的面积大小密切相关。根据在秦岭内的面积占比,各区县可划分为五类。有13个区县100%的面积位于秦岭内,分别为略阳县、留坝县、凤县、太白县、佛坪县、宁陕县、镇安县、柞水县、山阳县、商州区、商南县、丹凤县、洛南县,这一类区县被称为秦岭全域区县。而部分面积位于秦岭内的则被称为秦岭区域区县,70%~85%面积位于秦岭的分别为洋县、石泉县、汉滨区、汉阴县、周至县、蓝田县、渭滨区;55%~65%面积位于秦岭的分别为勉县、旬阳市、华州区、鄠邑区;30%~50%面积位于秦岭内的分别为宁强县、汉台区、城固县、眉县、长安区、华阴市、潼关县;面积20%以下位于秦岭的分别为陈仓区、临潼区、临渭区、灞桥区、岐山县、岚皋县、紫阳县、西乡县。

1.全域区县生态价值空间格局

13个秦岭全域区县生态价值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5%以上的分别为宁陕县、山阳县、镇安县、凤县和太白县,其生态价值总量分别为960.29亿元、798.54亿元、768.35亿元、741.74亿元和725.93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1.29%、5.03%、4.11%、2.58%和2.35%;调节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96.33%、92.06%、92.94%、91.80%和96.59%;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2.38%、2.91%、2.95%、5.62%、1.06%。

略阳县、丹凤县、洛南县、商州区、柞水县5区县生态价值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4%以上,其生态价值总量分别为611.55亿元、596.61亿元、579.30亿元、575.20亿元和572.30亿元;物质产品价值分别占该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3.36%、5.32%、7.82%、6.67%和3.05%;调节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95.33%、86.66%、89.05%、90.32%和90.35%;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1.31%、8.02%、3.13%、3.01%和6.60%。

留坝县、商南县和佛坪县生态价值分别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3.78%、3.69%和2.06%,其生态价值总量分别为536.79亿元、524.45亿元和292.46亿元;物质产品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6.94%、5.76%、1.46%;调节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87.81%、88.66%和95.29%;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5.25%、5.58%和3.25%。

13个全域区县的生态调节价值占该县总生态价值的比例均在80%以上。调节服务价值中,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固碳和物种保育价值占比高达88.52%,洪水调蓄、水土保持、光合释氧和空气净化价值合计占调节服务价值的11.48%。13个全域区县水源涵养、生物固碳、气候调节、物种保育价值均值分别约为90.33亿元、268.45亿元、90.79亿元和72.62亿元;洪水调蓄、水土保持、光合释氧和空气净化价值均值分别为21.38亿元、23.09亿元、17.66亿元和2.12亿元。这一结果说明秦岭全域区县生态价值以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固碳与物种保育价值功能为主,是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县。

2.区域区县生态价值空间格局

(1)70%~85%面积位于秦岭的区县的生态价值

周至县、汉滨区、洋县、蓝田县、石泉县、汉阴县和渭滨区70%~85%的面积位于秦岭内。周至县、汉滨区和洋县的生态价值分别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4.43%、4.37%和4.26%,蓝田县生态价值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2.67%,石泉县、汉阴县和渭滨区的生态价值分别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1.86%、1.76%和1.41%。

周至县、汉滨区和洋县生态价值总量分别为629.85亿元、621.37亿元和604.86亿元。周至县的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9.30%、86.15%和4.55%;汉滨区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9.14%、84.71%和6.15%;洋县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9.11%、83.67%和7.22%。

蓝田县、石泉县、汉阴县和渭滨区生态价值总量分别为379.89亿元、264.36亿元、250.30亿元和200.76亿元。蓝田县、石泉县、汉阴县和渭滨区物质产品价值分别占该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12.37%、5.76%、11.64%和3.98%,调节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73.10%、84.67%、85.80%和74.46%,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14.53%、9.57%、2.56%和21.56%。

上述区县的调节服务价值占比依然较大,约占其生态价值的75%。平均水源涵养价值为56.35亿元、平均生物固碳价值约为152.05亿元、平均气候调节价值约为52.91亿元、平均物种保育价值约为45.08亿元、平均洪水调蓄价值为17.49亿元、平均水土保持价值为13.53亿元、平均光合释氧价值为10.10亿元、平均空气净化价值为1.15亿元。

(2)55%~65%面积位于秦岭的区县的空间格局

55%~65%面积位于秦岭的区县为旬阳市、勉县、鄠邑区和华州区,其生态价值分别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3.46%、2.98%、1.69%和1.32%。旬阳市生态价值总量为492.14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5.88%、92.10%和2.02%。勉县生态价值总量为423.29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8.27%、81.98%和9.75%。鄠邑区生态价值总量为240.64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区生态价值总量的14.12%、72.03%和13.85%。华州区生态价值总量为187.21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区生态总量的10.83%、80.13%和9.04%。

4个区县中水源涵养平均值为46.86亿元、生物固碳平均值为122.82亿元、气候调节平均值为39.45亿元、物种保育平均值为35.03亿元。与全域区县相比,洪水调蓄价值、水土保持价值、光合释氧价值和空气净化价值相对更少,平均值分别为14.03亿元、11.77亿元、7.49亿元和0.97亿元。

(3)30%~50%面积位于秦岭的区县的空间格局

30%~50%面积位于秦岭的区县为宁强县、城固县、长安区、眉县、汉台区、华阴市和潼关县,其生态价值分别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2.10%、2.13%、1.93%、1.02%、0.74%、0.52%和0.24%。

生态价值在300亿元左右的为宁强县、城固县和长安区。宁强县生态价值总量为298.30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县生态价值总量的5.90%、89.58%和4.52%。城固县生态价值总量为302.92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县生态价值总量的16.61%、73.76%和9.63%。长安区生态价值总量为274.85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区生态价值总量的10.39%、68.46%和21.15%。

眉县和汉台区生态价值在100亿元至150亿元之间。眉县生态价值总量为144.57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县生态价值总量的18.60%、67.57%和13.83%。汉台区生态价值总量为104.89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区生态价值总量的12.72%、46.93%和40.35%。

华阴市和潼关县生态价值在100亿元以下。华阴市生态价值总量为74.1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县生态价值总量的11.06%、80.87%和8.07%。潼关县生态价值总量为34.69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县生态价值总量的11.77%、82.63%和5.60%。

7个区县平均水源涵养价值为20.16亿元、生物固碳价值为57.84亿元、气候调节价值为18.88亿元、物种保育价值为16.36亿元。平均洪水调蓄价值约为6.3亿元,平均水土保持价值约为6.82亿元,平均光合释氧价值约为3.79亿元,平均空气净化价值约为0.46亿元。

(4)小于20%面积位于秦岭的区县的生态价值

小于20%的面积位于秦岭的区县分别为陈仓区、紫阳县、临潼区、西乡县、临渭区、岐山县、灞桥区、岚皋县,其生态价值占秦岭生态价值总量的比例均小于1%。陈仓区的生态价值总量为125.24亿元,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该县生态价值总量的8.84%、87.38%和3.78%。

紫阳县和临潼区生态价值总量分别为76.67亿元和70.06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分别占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7.97%和20.48%,调节服务价值分别占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89.28%和35.50%,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2.75%和44.02%。二者虽然生态价值总量相差不大,但临潼物质产品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比较高,这是因为临潼位于西安周边,具备旅游业发展优势。

西乡县和临渭区生态价值比较接近,分别为42.70亿元和41.68亿元。西乡县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县生态价值总量的7.66%、85.95%和6.39%。临渭区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区生态价值总量的16.38%、73.94%和9.68%。

岐山县生态价值总量为22.45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县生态价值总量的21.48%、70.49%和8.03%。灞桥区和岚皋县生态价值总量分别为7.99亿元和5.28亿元,其物质产品价值分别占区县总生态价值总量的22.53%和6.25%,调节服务价值分别占区县总生态价值总量的39.30%和91.10%,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区县生态价值总量的38.17%和2.65%。

8个区县中水源涵养、生物固碳、气候调节和物种保育价值平均值分别约为5.55亿元、16.21亿元、5.86亿元、4.96亿元。洪水调蓄和水土保持价值平均值分别约为1.79亿元、1.20亿元,光合释氧和空气净化价值平均值约为1.07亿元、0.13亿元。

3.区域区县生态价值异质性

对五类区县的生态价值的分析显示,秦岭全域区县2022年的平均生态价值为637.19亿元,70%~85%面积位于秦岭内的区县的平均生态价值为421.63亿元,55%~65%面积位于秦岭内的区县的平均生态价值为335.82亿元,30%~50%面积位于秦岭内的区县的平均生态价值为176.33亿元,小于20%面积位于秦岭内的区县的平均生态价值为49.01亿元,与面积占比顺序一致。全域秦岭区县的生态产品均值分别为70%~85%、55%~65%、30%~50%、小于20%面积在秦岭内的区县的1.5倍、1.9倍、3.6倍和13.0倍。这说明全域秦岭区县具有探索和推行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的试点优势,尤其是在调节服务产品价值的挖掘实践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县域尺度上,宁陕县、山阳县和太白县可以作为代表,在市域尺度上,商洛市最具有代表性。

总之,不同面积占比区县的生态价值相差极大,但将其转化为单位面积生态产品的产值时,差异并不十分显著。2022年,30%~50%面积位于秦岭内的区县的生态价值密度平均值最大,全域秦岭区县的生态价值密度平均值最小,这也说明全域秦岭区县绿色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秦岭县域生态价值提升方略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显著改善了秦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了秦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秦岭生态价值中调节服务价值、物质产品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87.27%、6.56%和6.17%。三者差异较大,归根结底在于土地利用和不同地类单位面积价值的差异。因此,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在保护,要在修复,纲在平衡,旨在发展。简而言之,应遵循“保护-修复-平衡-发展”的八字方略。

重在保护:保护秦岭天然林地、草地和湿地。秦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价值贡献率差异较大,林地、草地与耕地为主要贡献者,分别占生态价值的56.24%、28.48%和14.19%,三者合计贡献率约占生态价值的98.91%。湿地单位面积生态价值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的单位面积生态价值次之,草地和耕地的单位面积生态价值相近。因此,秦岭生态保护重在保护林地、草地和湿地,确保三者面积不减、质量不衰。

要在修复:是指加强对秦岭退化林地、草地和湿地的修复。第一,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山势险峻,河谷深切,为强烈的隆起剥蚀区,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和地貌特征,加之秦岭强降雨现象相对较为频繁,秦岭自然洪涝灾害较为频发,导致植被破坏,因此修复被破坏的林地、草地和湿地是一项重要任务。第二,病虫害导致林地草地退化也是修复的主要内容。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和毁灭性的林业有害生物,是造成最严重森林资源损失的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给我国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生态灾害。松树一旦感染该虫,最快40多天即可枯死,成片松林在3至5年内即可毁灭,因此该虫是我国头号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该病自1982年传入我国以来,扩散迅速,已波及全国14个省区市,对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秦岭近年来多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第三,秦岭有一定面积的单一林地,如落叶松林,约1万公顷。落叶松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地区的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寒性。落叶松林下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有机质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但过度积累可能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其他植物生长。落叶松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可能导致土壤水分减少,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这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这种生态结构稳定性较差,而且生态功能相对较差,建议及时进行生态修复。

纲在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植被盖度不断增加,野生动物数量也不断增多,原本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的野猪开始频繁出现在城市边缘地带甚至城市中心区域,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态保护缺乏生态阈值、缺乏科学保护理念、没有保护标准,甚至把“野蛮放生”视为保护生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基本法则,一旦被打破,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连锁反应,甚至导致毁灭性灾害。“多多益善”是生态保护观念中的一个误区,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制定合理的生态阈值,是生态保护的“纲”。

保护天然林地、草地和湿地与修复退化林地、草地和湿地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与平衡,发挥生态系统的最佳功能,着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切勿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不能自然平衡,可以通过人为干预维护其平衡。

旨在发展:生态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更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不能孤立地谈保护,也不能孤立地搞发展,片面孤立机械地进行生态保护不是生态文明,必然会走向生态平衡被打破的不文明状态;片面追求发展、不顾生态环境容量,也不是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的不文明状态。科学理念是将保护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发展中应遵循生态平衡这一自然法则,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秦岭39个区县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差异较大。全域位于秦岭腹地的区县以及50%以上面积位于秦岭的区县,其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物质产品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相对较低,其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调节服务价值。这些区县应着力改善交通,加快生态经济化进程,在生态平衡原则下适度发展林下经济,例如种植喜阴中药材、适度发展生态养殖业与生态康养等。秦岭边缘区县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靠近大都市,生态产品总量中物质产品和文化服务占比较大,但生态环境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大,应在生态平衡的原则下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化,及时精准修复退化林地、草地和湿地,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生态调节价值。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5-03-26 第2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