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6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揭示中国两栖动物多维多样性多尺度分布格局

 

本报讯(记者杨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有华团队揭示了中国两栖动物多尺度多维度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驱动机制,并通过评估多种生态假说,系统探讨了潜在的环境驱动机制。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格局的理解,也为未来中国两栖动物的保护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物地理学杂志》。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及其环境驱动机制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对宏观识别区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已有诸多假说试图解释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但这些假说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相对重要性存在显著的尺度依赖性。因此,从区域视角结合多尺度分析,探究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驱动机制,明确其在中国的特征和规律,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扩散能力较弱,地理分布范围较小,其多维多样性分布格局更易受尺度影响。因此,该研究以两栖动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国469种两栖动物物种分布、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数据,揭示了在8个不同网格大小下,中国两栖动物不同物种组的多维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此外,该研究还探讨了多种假说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塑造中国两栖动物不同物种组多维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及相对重要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网格大小下,中国两栖动物不同物种组多维多样性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机制存在差异,具有尺度依赖性。其中,能量假说和空间效应假说是解释中国两栖动物多维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假说。

该研究强调,在构建生物多样性网格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充分考虑尺度效应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网格大小。具体而言,在国家或洲际尺度上探究生物多样性格局驱动机制的研究,应严格评估数据精度,检测尺度依赖性。研究还提出可根据环境变量的可解释性和平稳性,选择50公里以上的网格大小进行研究。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jbi.15085

《中国科学报》 (2025-02-06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王赤:在仰望星空中凝心聚力 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发现巨型射电星系
新模型预测电池衰减轨迹 科学家发现草原极端干旱“密码”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