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高雅丽)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联合国开放科学与全球伙伴咨询委员会主席杨卫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黄金霞在《创新》(The Innovation)期刊撰文,提出促进全球完全开放获取转型的“全球-本地”策略。文章指出,各国建立自己的出版平台不仅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的精神,还能丰富科技社区的文化多样性,并增进全球对科学的信任。
过去30年,中国科研产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重塑全球学术版图,中国本地出版平台的发展也得到国际关注。
2024年6月,《自然》刊文提到,“中国相当抵制金色开放获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强加于他们的西方商业模式。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对中国来说可能是昂贵的,据估计,如果大部分出版转向金色开放获取,中国可能需要支付的论文处理费是目前的3到4倍,即使订阅成本有所下降。”
“财务承担能力是当前开放获取运动的障碍之一。”针对质疑,《创新》上的这篇文章认为,如果大多数出版转向金色开放获取,作者就需要按照世界平均水平支付论文处理费,这对“全球南方”是不公平的。同时,由于论文处理费政策不透明,科学家和科研资助机构会质疑商业出版公司以此获取不合理利润。
杨卫表示,经估算,中国大陆作者支付的论文处理费从2019年的3.27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7.5亿美元,但全部科研产出的开放获取比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由于中国科研产出数量较大,如果多数出版转向金色开放获取,即使订阅成本有所下降,中国在论文处理费上的支出也可能是当前的2到3倍,开放获取财务负担将急剧增加。”杨卫指出。
此外,质量问题控制成为当前开放获取行动的另一个障碍。一些国际出版商用“开放获取”误导研究人员,以牺牲学术为代价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让不少科研人员深陷“掠夺性期刊”泥潭。
文章还提到,全球科研产出的开放获取出现了主要贡献者与主要传播者之间的地缘分离问题。这种地缘分离可能会阻碍创新的推进,并可能使不同地区的人文特征,如语言,在一流科技期刊上无法体现,从而将科学与社会文明隔离。
为了有利于全球开放获取的充分推进,文章提出3个“全球-本地”策略。一是促进地缘平衡的“全球-本地”策略——科技出版物东移,鼓励出版地与全球科研产出地相互促进,各国着手建立自己的出版平台的举措应被视为消除知识产生地和知识传播平台之间差距的方法,并能保留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二是监管学术诚信的“全球-本地”策略——挤压掠夺性期刊。开放获取期刊的成功应是国际期刊和国内作者双赢的局面,这取决于科学界的共同努力。
三是实现科研产出传播的“全球-本地”策略——让“全球南方”负担得起开放获取。应减轻“全球南方”的开放获取财务负担,其中论文处理费的透明度和分类价格设置至关重要。
“实现出版地与全球科研产出地相互促进,应努力保障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同时降低论文处理费并具有透明度以适用于‘全球南方’。我们正在寻求中国与各出版商之间达成全国性变革协议的可能性。”杨卫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5.100799
《中国科学报》 (2025-02-0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