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汉斌
崔海平是一位从事野外台站工作超过20年的“老兵”。2025年春节,是他在中国科学院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站(以下简称南沙站)连续坚守岗位的第三个春节。
“春节虽然不能和家人团聚,但想到我能为国家的海洋生态环境研究贡献一份力量,还是挺满足的。”崔海平所在的海岛距离大陆有1000多公里,站在楼顶,目光所及皆是茫茫大海。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自南沙站建站十余年以来,工作人员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坚持开展生态、地质、淡水、气象与腐蚀等各类相关监测设施的检测和维护工作。
长期驻岛是常态
南沙站位于南沙群岛美济岛,在深远海海域,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处于高温、高湿、高盐、高腐蚀、高辐射的“五高”环境中,一年中强风天气有170多天,且交通极为不便。不过,这里却是难得的深远海岛礁观测与科研平台,不仅能够开展长时间序列的观测研究,获取丰富的一手科学数据,还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全天候的前场实验条件。
“气象数据对于不同学科的研究都非常重要,无论是陆域植被生态、海洋环境生态学研究,还是水文动力、特殊环境背景下材料腐蚀特性等研究。但在南海很容易碰上恶劣天气,如不及时对气象站进行检查和维护,就会影响数据质量和数据记录的连续性。”崔海平说。
南沙站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的前场观测研究与示范平台,目前拥有3个园区,设有生态、淡水、水文、地质等相关功能实验室,以及面向岛礁生态环境研究的多学科长期监测系统。
“3个园区都要保证全年每天24小时常态化驻守。”崔海平说,南沙站工作人员早就习以为常。他们平均每人每次驻岛6个月,疫情等特殊时期曾在岛上连续工作超过9个月。多年来,他们不分节假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保障了园区的正常运转。
经常单兵作战
郑传阳在岛上已经连续驻守6个月了,家人一直盼着他春节回家团聚。“说不想家肯定是骗人的,但这里的工作更需要我。”郑传阳的儿子刚满1岁,工作之余郑传阳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家人通视频电话。每当看到儿子天真烂漫的笑容,他心里就暖洋洋的。
“海洋生态环境常态化的监测与实验工作一般需要3至5人才能完成,但在海岛上经常是单兵作战。”面对一排真空过滤装置,作为工程师的郑传阳将白天从潟湖采集到的海水水样按不同的采样站位定量后,依次加入不同的过滤器中,以收集海水叶绿素及营养盐等检测样品。
“我会把需要完成的实验任务按紧急程度排序、依次处理,这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只是花的时间久一些,需要熬夜做。”郑传阳表示,春节期间,除了常规的现场采样观测外,他还要在离岸不远的海上,协调人员开展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相关的海洋生态安全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工作。
“海岛生态环境安全关乎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常规的采样和实验检测方法费时费力,安装部署智能化监测系统后,能够在特定海域实现动态监测、评估海岛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预警生态风险,并为海岛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变研究提供长时间序列的基础数据。”郑传阳说。
虽然亲子陪伴不多,但郑传阳相信,“儿子长大后,会理解我的”。
确保长期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王鹏2024年加入南沙站时,站在这片被大海环抱的土地上,心中满是新奇与感慨。“在这里,能够看到的大海的蓝是有不同层次的。”
作为一名海洋化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王鹏曾多次参与海上调查与野外实验,但初到南沙站,他还是被这里360度无死角的绝美海景惊艳到了。
不过,当新鲜劲过去,王鹏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相对单调的驻岛生活。“每天工作之余,我没什么地方好去,有时就对着窗外的大海发呆。”王鹏笑道,“不过,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上岛前,有驻岛经验的同事对我说‘在这里待一个星期是度假,待3个月以上是修行’。”
2025年春节是王鹏在南沙站度过的第一个春节。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亲人的陪伴,海岛上的生活宁静而孤独,王鹏觉得这个春节很独特。
“野外台站工作虽然艰苦,但是非常有意义。我们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对南海这片神秘海域的探索和守护,都是对国家科研事业的贡献。南沙站为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支撑,并助力建成国内最大岛礁样品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南沙站站长宋星宇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支撑面向岛礁与南海的生态环境研究工作是南沙站的立站之本,南沙站全体人员一直坚守职责使命,并为此努力。
“这意味着我们驻岛工作不能有‘断点’,哪怕是春节也要留人坚守一线岗位,确保野外观测研究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宋星宇说。
《中国科学报》 (2025-02-0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