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8
选择字号:
锚定科技制高点以高能创新赋能自立自强新征程

 

■王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锚定航向、擘画蓝图。

通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能物理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追求“从0到1”的原创突破,也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既要立足国内整合产学研力量,让大科学装置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共享平台”,也要秉持开放合作理念,通过国际合作、技术交流,在全球高能物理领域为我国争取战略主动。

这要求我们必须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应用的具体行动,以战略眼光布局设施集群,以系统思维构建“设施支撑战略、战略反哺创新”的生态体系,在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高能物理领域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聚焦原始创新,筑牢科技制高点的根基支撑

《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

原始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也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核心基础。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服务社会,满足国家需求,在高能物理前沿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目前,在四川稻城和广东江门,高能所建设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和江门中微子实验都产生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在北京怀柔,作为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顺利通过工艺验收。其加速器、光束线、实验站全链条自主研发能力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在先进光源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将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强大支撑。

在广东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十四五”期间,打靶束流功率从设计指标100千瓦提升至170千瓦,完成了2500多项科研课题,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也在大型部件深层应力测量、锂离子电池、新型高温超导、量子材料等方面,解决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先进制造业中的一系列瓶颈问题。

攻坚核心技术,突破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瓶颈

《建议》强调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对于高能物理研究而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前提保障,而关键核心器件的国产化则是摆脱外部依赖、实现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高能所始终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重要任务,以重大工程需求为牵引,联合多方力量协同攻关,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中,关键设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基于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预研工作的技术突破,科研团队成功研制新结构P波段高功率速调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关键设备实现完全技术自主。

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设过程中,团队自主研发了高精度磁铁、高稳定度电源、先进光束线光学元件等核心部件,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可控”的建设目标。

这些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全链条攻关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深化协同创新,激发科技制高点的生态活力

《建议》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这凸显了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深感,抢占科技制高点绝非孤军奋战,需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凝聚人才、技术、产业等多方合力。高能所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在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持久动力。

在产学研融合方面,我们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平台优势,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中国散裂中子源为部分头部企业解决了若干重要技术问题,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重大科技任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构建了“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创新骨干”的人才梯队。同时,我们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和身份限制,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在开放合作方面,我们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共享数据、联合攻关,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同时,我们加强国内协同,与兄弟院所、高校、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创新合力,共同推动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

面向“十五五”,高能所将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加大对原创性、引领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勇闯科学“无人区”,力争在重大前沿方向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筑牢基础;聚焦重大设施核心器件、先进探测技术等关键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协同攻关机制,力争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提供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担当高能物理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责任,持续加强原始创新、攻坚核心技术、深化协同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报》 (2025-11-2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借乙烯调控棉纤维又长又强,有希望了 拯救微生物可能是史上最重要的保护行动
研究发现最暗弱双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