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3
选择字号:
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

 

走进江苏常泰长江大桥、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武汉双柳长江大桥等十多个项目现场,笔者看到的是自动化、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的作业场景,处处彰显着科技创新的活力。

走进中交二航局,笔者与多名技术负责人深入访谈,发现这家企业上上下下都充盈着一股子“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精气神。数千名科技人员想的是同一件事:如何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生产的品质和效率。

不论是建造装备、智慧缆索,还是钢筋云工厂、节段梁,在中交二航局,核心技术的突破都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呼应施工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寻求解决之策。说到底,都是“生产一线的创新需要”点的题。

需要新技术,发明新技术;需要新设备,研发新设备;需要新工艺,创新新工艺。这样的科技创新,高度契合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无缝对接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是支撑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建造业遭受市场冲击的背景下,中交二航局展现出更为强劲、坚韧的应对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且形成了科技创新持续赋能生产需要的鲜明导向。这样的导向下,科技创新与生产力之间亲密无间,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极大提高了转化效率。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凸显,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作为创新主体,企业直截了当地“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激发的是更多契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创新。这样的创新越来越多,科技创新就不愧为“第一生产力”。

同时也要看到,重视科技创新不是“唯科技创新”。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手段,应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而非孤芳自赏。“揭榜挂帅”等模式的优势就在于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出发,冲着提升效率去;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要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制度、资源、文化等多方面的协同,是一个企业治理的系统性工程,不能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认知误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在建造业、制造业生产实践中,如何有效提高科技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品质和效率,中交二航局的科技创新实践带来了一些启示。

《中国科学报》 (2025-11-13 第4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