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3
选择字号:
填补国际和国内空白 科研用生物试剂分类国标发布

 

本报讯(记者胡珉琦)“没有完善的、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用生物试剂标准体系,试剂产品质量评价就无据可依,中国试剂品牌就难以构筑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喀斯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喀斯玛)副董事长、总经理李红林直言。

近日,由喀斯玛牵头,联合15家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研发型企业共同起草的《科研用生物试剂分类及代码》正式获批发布。这套历经7年打磨的标准,首次解决了国内科研用生物试剂没有统一分类、编码缺失的问题。

科研用生物试剂是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数据显示,高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研发经费支出中,有20%至25%用于试剂耗材采购。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物试剂的市场容量也同步快速扩大。2024年中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突破1552亿元,近5年市场规模增长率稳定在15%至25%。

然而,与市场需求扩大和行业发展速度形成反差的是生物试剂领域标准的滞后。截至2024年,我国现行试剂相关国家标准共241项,其中化学试剂192项,而生物试剂仅20项。由于标准建设不足,行业监管存在诸多空白地带。

强化标准引领保障作用,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的议题。该标准的发布,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回应。但是,要建立一套既科学又易用的分类体系并不容易。难点首先在于生命科学学科交叉性强,试剂从属关系难厘清;其次,国际尚无成熟体系参照,需从零构建;此外,还要兼顾科学性与拓展性,以适配不断涌现的科研需求。

据介绍,《科研用生物试剂分类及代码》构建了“5大类16中类97小类”的层级体系,涵盖生物材料、细胞研究试剂、核酸研究试剂、蛋白研究试剂及其他五大类。在科学性上,分类依据试剂特性、科研逻辑制定,层级清晰且覆盖全面,符合行业技术规律;在实用性上,能精准适配科研检索与产业流通场景。

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辛文总结了该标准的三大优势:科研人员查询更便捷、企业归类更科学、政府统计更精准。该标准起草人之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副馆长王志强表示,它还解决了跨国科研协作中试剂标识混乱、国内产业端标准零散的问题,同时填补了国际和国内两大领域的空白。

“长远来看,标准还将为中国品牌‘弯道超车’提供支撑。”王志强指出,国内企业可依托这套基础分类,在细分领域制定更细化的技术标准,逐步积累话语权,实现从“遵循国际标准”转向“参与甚至主导标准制定”。

目前,喀斯玛正在依托行业内的试剂社会团体构建包含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的标准体系。李红林强调,《科研用生物试剂分类及代码》的发布,对于建立健全生物试剂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科研用生物试剂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迈入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科学报》 (2025-11-13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