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宇彤 见习记者 王铄
“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综合国力与危机应对能力的重要标尺。”近日,在香山科学会议第797次学术讨论会上,国家消防救援局原助理总监、航空应急救援分会发起人闫鹏表示。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化趋势日益显著,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台风、洪涝、山火、冰冻、滑坡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分布地域广。
“传统应急救援方式在面对复杂地形、大规模灾害、快速响应等需求时,往往力有不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指出,相较而言,航空应急救援具有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不受地形限制、救援效率高等优势,是衡量国家现代化应急管理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架起“空中生命线”
“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刘大响表示,目前我国已形成国家力量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基本格局,具备跨区域、海空一体和多功能的救援能力。
在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面前,时间就是生命,航空应急救援为抢险救灾搭建起“空中生命线”。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航空器逐渐应用于航空救援体系,显著提升了救援效能和安全性。
“无人机航空系统具有机动灵活、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用途广泛等优势,并且可与卫星、地面等监测手段形成‘空、天、地、网’协同作战的能力。”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杨思全表示,例如,地震灾害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空系统可开展灾害损失与影响范围监测、受灾群众定位、救援物资精准投送、灾时应急通信保障等工作。
此外,低空经济的发展也为航空应急救援提供了更多手段和工具。“航空应急救援必须乘低空经济发展之势而上,航空应急救援也是低空经济初兴阶段与韧性发展的关键选择。”中国航空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张聚恩表示。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这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方向。刘大响介绍,其体系建设具有5个共同特点:体制机制成熟、装备体系完备、专业人才储备充足、空域管理和法规保障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这些经验展示了航空应急救援在国家安全与公共服务中的核心价值。”刘大响强调。
短板犹存
在刘大响眼中,尽管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是统筹协调机制不足。“在航空应急救援领域,目前仍缺乏全国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刘大响表示,我国在灾害发生时,通常只是临时组建指挥部,紧急调集军队、公安、消防、专业救援队及通用航空力量,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难以全面、及时掌握灾区的航空救援资源、能力和分布状况,缺乏权威、统一、高效的指挥和调度中枢。
其次,装备体系结构性失衡。《通用航空“十三五”发展规划》数据显示,我国通用航空运营规模仅为巴西的1/3,机队规模为南非的1/6,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装备数量上,美国民用直升机在册数量已超1.4万架,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民用直升机数量均接近3000架。
“相较而言,我国民用直升机总量不足1000架,真正具备专业救援能力的直升机不足百架,数量远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灾害应急救援的需要。”刘大响表示,我国现有直升机以中小型号为主,具备长航时、远距离、全天候作业能力的大中型直升机数量偏少,存在重型机稀缺、轻型机过多的结构失衡问题。
此外,我国航空应急救援的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不完善,不仅起降点密度小,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停机坪、起降点建设滞后,而且航站保障能力弱,油料保障、航材更换、维修保障、气象服务、通信导航等保障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跨区域航空救援任务的保障需求。
同时,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还存在严重的人才瓶颈问题。“我国目前缺乏在复杂气象条件、恶劣地形环境下具备执行救援任务经验的专业人员。”刘大响指出,军队、消防、公安、森林部队等航空力量大多专注于某一类型的救援任务,难以形成多场景、全类型的救援飞行能力。
最后,尽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实际救援涉及军队、公安、交通运输、气象、农林、水利、卫生等多个领域,其各自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独立、缺乏统一协调,导致航空应急救援在法律地位、作业标准、服务保障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空白。
建设现代化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全面建成‘全域覆盖、响应迅捷、技术引领、社会协同’的现代化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实现100%国土覆盖,全域响应时间30分钟以内,构建起直面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韧性社会。”对于未来航空应急救援的发展,闫鹏提出上述目标。
闫鹏进一步介绍,“十五五”(2026—2030年)期间要实现全国50%人口密集区及重点灾害带的航空救援覆盖,城市群核心区域达到30分钟响应,重点灾害带实现1小时响应,形成标准化指挥体系和装备保障网络;“十六五”(2031—2035年)期间,全国70%国土面积、80%人口纳入航空救援网络,高原、海域等复杂环境救援能力基本形成,城市地区实现20分钟响应,乡村及偏远地区1小时响应,形成关键海域、高原救援能力;“十七五”(2036—2040年)期间初步建成“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现代化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成为全球灾害救援的重要力量。
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董志毅认为,“十五五”期间应重点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低空资源应急动员与协同机制创新研究、智能航空装备与韧性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研究、AI赋能的一体化指挥与智能决策系统研究等关键领域。
“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更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刘大响总结道,这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为人民生命安全、国家公共安全打造坚不可摧的“空中盾牌”。
《中国科学报》 (2025-11-13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