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物理天工总是鲜 |
|
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
■本报记者 韩扬眉
11月11日,北京,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物理学家和青年学者共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物理所)主办的“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追忆他们尊敬的前辈、老师,新中国理论物理学的开拓者彭桓武。
报告厅里,流淌着温暖的回忆。这些记忆聚在一起,使一位拥有家国情怀,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形象再次浮现在眼前。
“回国不需要理由”
爱国,是彭桓武的人生底色。
1938年,彭桓武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他的导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玻恩和薛定谔。1944年左右,彭桓武与海特勒、汉密特对宇宙线现象作了较系统的解释,提出了以3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该理论载入物理学史册。
在英国,彭桓武成长为一位学术明星,有着很好的前途。而他始终怀着赤子之心,迫切希望回归祖国。1947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一位科学家最深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这一代人最坚定的初心使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说。
彭桓武回国后,接到中央让他参与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任务时说:“国家需要我,我去。”
在研制期间,彭桓武是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的主要学术领导人,带领团队为试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计算基础。但他从不居功,认为一切都是集体的功劳,并表示“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
1982年,“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彭桓武为第一完成人。奖状每位获奖者各持一份,奖章只有一枚,按规定授予第一完成人。当这枚奖章送到彭桓武手中时,他坚决不收,说工作是大家做的。他执意把这枚奖章送给工作单位,并在纸上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这14个字,至今仍是彭桓武曾工作过的诸多机构的精神指引。
“不要受老师思想的束缚”
彭桓武鼓励学生要大胆挑战权威,几乎是在场后辈们的共同记忆。
在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研究期间,彭桓武倡导学术民主。在讨论会上,科研人员低声交谈,不敢大声表达。彭桓武看到后,鼓励大家公开发表意见,“谁说得对听谁的,在原子弹面前没有老师,因为谁也不懂,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正是在彭桓武的鼓励之下,周光召、黄祖洽等理论物理学家迅速成长起来。
20世纪60年代初,彭桓武在领导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的百忙之中,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兼任教授,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流体力学》。“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先生反复告诫学生‘不要受老师思想的束缚’,鼓励他们有新的思想和解法尽可提出。这种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育人传统之中,至今仍激励着科大学子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说。
彭桓武鼓励学生有质疑精神,要求学术机构提供环境保护这种精神。
走进理论物理所,抬头便看到“开放 交融 求真 创新”8个大字,“开放”是彭桓武心中最理想的学术状态。理论物理所所长周善贵说,彭桓武等老一辈创业者,把在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时坚持的学术民主、有目标的自由探索、平等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论这些宝贵经验带到了理论物理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理论物理所的两个研究室名字很简单—— 一室和二室。“这样的设置看似随意,实际上非常有利于打破研究方向间的壁垒,有利于交叉研究。”周善贵说。
在这样的氛围中,理论物理所产出了由两个研究室合作的成果“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有科学研究陪伴就不孤独
彭桓武对生活要求十分简单。彭桓武晚年不请保姆、不用专车,出行坐公交车。对他来说,科学研究便是自己的全部追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曾在彭桓武晚年时到家中探望,看到他一个人生活,肉菜简单煮一下就是一顿饭。“生活太朴素了,没人照顾,我们想要安排人照顾他,被他坚定拒绝了。”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邵振在理论物理所读博士时是彭桓武最后一任学生秘书。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彭先生几乎不会因为私事麻烦身边人。唯一一次‘私事’是彭先生在儿子去世一年多时,叫我帮忙整理遗物。”邵振回忆,当时,他帮彭桓武搬出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放着儿子儿时的文具笔记,彭桓武一件一件翻看。“他在最悲痛的时刻,依然不希望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陪伴他,怕耽误我们的研究工作。”邵振说。
彭桓武对身边人十分慷慨,他一直惦记着曾经奋战在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一线的青年人。
1995年,彭桓武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将获得的100万港币捐出,以帮助早期在核工业研究中健康受到损害的同事,一共帮助了35位。
彭桓武说:“我有物理、理论物理陪伴我,不孤独,科学家的追求还是做工作。”他在耄耋之年仍坚持演算、学习计算机、研究广义相对论并发表学术论文。
他也常写诗寄情。60岁那年,他前往香山,有感而发:“人情世事依然远,物理天工总是鲜。”诗句中饱含对科学探索的永恒追求与对自然规律的由衷赞叹。
《中国科学报》 (2025-11-1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