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象限:深圳科技创新历程》,王蒲生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5年 8 月出版,定价:98.00 元
■黄佳辉
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科技创新在深圳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王蒲生主编的《跨越象限:深圳科技创新历程》,系统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45年科技创新历程,这不只是深圳城市回忆录,更是一部研究城市科技史著作。
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流动
本书提出了“跨越象限”的概念,它是一种研究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实用工具。“跨越象限”拓展自美国科学政策学家唐纳德·斯托克斯提出的“基础科学研究四象限模型”——基础研究象限、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象限、纯应用研究象限及无目标的自由探索研究象限。
王蒲生强调,象限间的双向反馈,需要通过制度设计等活动、手段推动不同要素的跨象限流动,进而形成动态创新系统。本书创用“科技发展象限”分析模型:从政策驱动的“制度突破象限”,到市场导向的“技术转化象限”,再到全球协同的“原创引领象限”,对深圳的科技创新历程予以学理上的诠释。深圳科技发展每个阶段的转型都伴随着要素流动机制的升级,书中对每个阶段的不同转变作出了阐释。
20世纪80年代,深圳以“三来一补”模式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率先施行激励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多种手段迅速导入生产要素,同时引导本土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产业从制造代工向技术主导转型;20世纪90年代,在推进电信、互联网等领域有序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深圳科技企业以本地痛点为起点、市场反馈为推手,通过技术改良,突破通信、数字化、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卡点,催生了国产行业龙头;进入21世纪,科技开始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城市治理升级的核心引擎,深圳率先开启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征程。如今,“中国智造”“源头创新”已成为深圳的新关键词。
书中重点讲述了深圳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演变为系统能力这一过程背后的关键——基础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机构组织间科研设施等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流动,成就了深圳科研模式与产业发展跃迁,并跨越式融入全球产业革命与市场变革的进程。
从城市与创新互动的层面看,未来深圳需要构建能够支撑原始创新能力持续输出的城市体系。书中从未来感指数、智慧生活指数、跨界融合指数、绿色创新指数、国际化程度指数、浪漫指数六个维度,分析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展与路径。
驱动力
深圳过去是一座边陲小镇,与港澳地域相邻、人文一脉。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面临着自身建设,以及复杂的区域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巨变,不断改变自身的成长路径以适应各种变革,跃升为粤港澳区域联动的中心地区,为对外开放和接轨世界铺平了道路,在全球科技创新历程中书写了一部鲜活的“中国方案”。科技创新与产业跃迁背后的“密码”是什么?本书特别强调,深圳的科技发展伴随着文化自觉——从早期对国外技术的“拿来主义”,到如今对“中国方案”的自信输出。
本书通过科技企业的具体实例清晰地描绘了这一发展路径。比如,华为在通信技术研发攻坚期开展团队协作的故事,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突破国外专利壁垒、大幅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的艰辛历程,腾讯从提供互联网技术服务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产品助力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发展之路上的跨越。
书中还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一体化是近年来深圳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城市跨境制度协同、数据流通机制、平台接口建设等系统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从技术输入地向原始创新策源地转变的关键。深圳在河套等区域试点科研数据“沙盒机制”,将科研合作从资源对接提升至治理层级,为象限流动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从本地实践到全球协作提供关键支撑。
通过这种象限分析可见,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转型,在于它始终将自身发展嵌入国家战略与全球产业变革的双维度中,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找到创新支点。
回望与前进
深圳科技创新历程属于地方史或区域史范畴。科技演进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每一项理论的诞生和技术的应用,都与特定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体制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科学与国家竞争力、战略目标的关系日益紧密,这种地域特性也愈发显著。同时,深圳科技创新历程亦属于当代历史范畴,承载着人们鲜活的生活印记。
本书汇聚深圳不同阶段、各个领域科技发展的精华,勾勒出深圳科技发展的大体样貌,既梳理出深圳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展现重要事件和演进脉络,又厘清同一时期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注重细节刻画,呈现出一部结构完整、有血有肉有精神的鲜活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面对的议题是复杂的,对象是多元的,领域是广泛的。为此,作者团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作者团队走访调研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深圳市档案馆、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深圳高新科技园区和众多科技企业等。尤其走访了众多科技企业,其中深圳百强企业贡献了全市76%的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领先。
《2023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236.61亿元,其中企业投入占比93.3%。企业主导建设的研发机构占全市90%以上,90%的重大科技项目来源于企业,形成“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市场拓展”的高效循环。企业是研究深圳科技史的重要一环。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评价本书时说,该书的意义已超越对一座城市的记录。它告诉我们,中国的科技创新既要扎根于历史土壤,又要放眼全球,在开放合作中增强核心竞争力。这部著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激励——它让我们坚信,当创新成为一种城市基因、一种民族自觉,中国科技必将开辟新的发展局面。
《中国科学报》 (2025-11-07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