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德旺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4
选择字号:
人工智能的边界难以逾越吗?

 

《人工智能的边界》,张军平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定价:68元

■陈德旺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人工智能(AI)专家,化学奖亦由三位AI学者共享,此举无疑彰显了AI在推动科学前沿中的深远影响。步入2025年,GPT-4o1、DeepMind Gemini,以及我国的DeepSeek等依托庞大数据与算力的大模型技术,再度掀起智能革命的浪潮。AI已如空气般渗透至各行各业,无所不在。公众在惊叹其于写作、绘画、作曲乃至医疗诊断等领域屡创突破之余,亦不免忧虑:智力劳动是否将大规模为机器所替代?失业焦虑如影随形。

AI究竟是无所不能、终将取代一切人力的“神迹”,还是存在天然的能力边界与难以逾越的天花板?这一命题,亟须我们深入思索。

AI的“能与不能”

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平凭借二十余载学术深耕,以《人工智能的边界》一书,为这场技术狂欢点亮了一座理性的灯塔。不同于充斥参数堆砌的技术手册,该书从AI在数学、物理、教育、管理等15个基础学科中的赋能实践切入,逐步拓展至身份识别、自动驾驶、音乐智能等九大现实应用,甚至涵盖诸多意想不到的跨界场景,全面生动地勾勒出AI重塑世界的现实图景。

书中更指出,人类思维具有高度复杂性与多样性,尤其倚重灵感与直觉这类AI难以企及的认知维度。正如爱因斯坦凭借直觉提出光速不变假设,继而建构起狭义相对论的大厦,AI在创造性思维与元认知层面仍显苍白。作者引导读者跳出技术迷思,冷静审视AI的能力局限,从而真正理解其可为与不可为。

全书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第一部分阐述“AI能做什么”,第二部分剖析“AI不能做什么”,第三部分展望“AI的未来”。通篇无一数学公式,以风趣笔触、广博涉猎和丰富实例,使深奥技术通俗化、理性思考大众化。尤其在“AI不能做什么”部分,作者从情感、自主发育、急智智能等10个维度展开细致分析,指出现有技术的天花板;而在对未来方向的探讨中,则借助人机混合、具身智能等12个视角,体现出冷静中立的学术态度。

作者充分肯定大模型等技术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同时也直言其隐患:现有AI依赖高能耗运行,知识表达方式与人类认知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发展低能耗、可持续的AI,以及深耕特定领域、高性价比的小模型,将是未来重要趋势。

在我看来,AI可譬喻为孙悟空,虽能七十二变、神通广大,却始终跳不出人类所设定的算法框架。大数据虽海量,却终有尽时,而现实的可能性无穷无尽,正如自动驾驶难以承诺绝对安全。即便有朝一日通用AI可通过图灵测试,它也难以如人类一般,对自身存在进行哲学性的诘问。这种元认知能力,正是AI无法逾越的终极边界。

AI世界本应“百花齐放”

当前AI技术似由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一统江湖”,然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神经网络虽善学习,却因黑箱特性、可解释性低、推理能力有限而广受诟病。殊不知AI世界本应“百花齐放”。

回首2009年,我曾有幸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学术访问,师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世界人工智能泰斗拉特飞·扎德教授。先生所创立的模糊系统理论,以其结构清晰、语义透明、推理过程贴近人类思维,展现出卓越的可解释性——这一特质,正是当前以黑箱模型为主导的AI技术所普遍欠缺的。扎德常说:“模糊不是模糊,而是一种精确的艺术。”他所倡导的,正是一种兼容不确定性与可解释性的智能建模路径。

尽管当前神经网络盛行,但我们不应遗忘模糊系统等在符号推理与解释性方面具备独特优势的方法。若能结合现代计算架构与学习机制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例如将模糊推理、深度学习和进化计算进行融合、发展具有语义约束和自我进化的进化神经模糊系统,将是计算智能的发展方向,并极有可能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构建“可知、可控、可信任”的AI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除此之外,可解释性强的专家系统与决策树、优化能力卓越的支持向量机等方法,皆有其用武之地。昔人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唯有多种方法融合共生、取长补短,AI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与强大。

本书最大价值,不仅在于揭示AI之限,更在于指引人类如何借边界创造价值。作者深刻地指出,人类决策的复杂性往往超出算法表征的范畴,许多内在认知与初始元知识难以被有效显式化。这种清醒的批判意识,在这个技术狂飙的时代,恰似一针清醒剂、一盏指路灯。

我们应在理性中保持乐观。下一代AI应在能耗、可解释性、鲁棒性、推理与学习能力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更应体现人机协同、人机融合的东方智慧。正如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期待以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思维与和谐观念,为AI的未来注入新的哲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作者系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智能专委会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25-10-24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