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倪思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5
选择字号:
成立6年,这家研究所凭什么连续“放大招”?

 

■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记者 倪思洁

全球首个核酸适体核素造影剂进入临床试验,迄今最大规模结直肠癌基因组和转录组综合分析,全球首个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DC)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认定,绘制中国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蛋白质分子图谱……

作为中国科学院首个以医学命名的直属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州医学所)自2019年5月8日成立以来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

今年9月,杭州医学所科研团队在ApDC领域获得新突破,相关研究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系列成果背后是杭州医学所独特的科研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变散为聚,直击“癌中之王”早期诊断难题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当前,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7.2%,约80%的胰腺癌初诊即晚期。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科学院于2024年10月审议通过先导B专项“基于核酸适体的胰腺癌早期诊断与临床研究”,由杭州医学所研究员吴芩牵头。

今年5月,杭州医学所成立创新研究院,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的新机制,而该专项就是创新研究院的第一个任务。

在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吴芩带领下,团队开发了基于基因编辑的核酸适体筛选新方法和测序新技术,搭建了自动化、智能化的高通量筛选装置。同时,团队开发了融合适体筛选与多组学数据的胰腺癌早期诊断新算法,目前已获得4个早期诊断候选标志物,并自主研制辅助诊断试剂盒。

“我们正在与多家医院合作,已完成585例临床样本验证,准确率达87%。”团队成员、杭州医学所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锡高补充道。

青年领衔,推动肿瘤疫苗临床转化

“6年的时间不长,我们和其他深耕多年的研究所相比,算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正如杭州医学所党委书记高军所说,这个年轻的研究所中,会聚了许多充满活力和创新思维的青年科学家。

该所医学合成生物学中心副主任谢斯滔就是其中之一。2024年,浙江省批复了两个省地协同重大项目,谢斯滔牵头获批了其中一项——“mRNA肿瘤疫苗临床转化研究”。

目前,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mRNA药物设计算法,开发了无需脂质纳米颗粒(LNP)的核酸适体-RNA精准递送新方法,突破国外mRNA递送关键核心技术,并首创无载体核酸肿瘤疫苗HIM01。“我们已经完成了12位受试者的给药与监测,各项检测指标正常,临床安全性得到初步验证。”谢斯滔说道。

此外,团队首创的EGFR肺癌疫苗获临床有效性验证。在接受EGFR治疗的患者(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体内,研究团队均观察到肿瘤持续缩小,且安全性良好。

“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个性化肿瘤疫苗,延长疫苗效力,实现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长效预防。”谢斯滔表示。

上下游贯通,引领靶向核药创新研发

2022年,杭州医学所打造了靶向核药研发与临床应用全链条创新平台,形成了上下游贯通、要素整合的全新研究范式。聚焦靶向核药,杭州医学所已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基于新型靶向配体的靶向核药研发与临床转化的先发优势。

基于杭州医学所在靶向核药领域的前期积淀,杭州医学所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雪强团队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先导A专项中的“α核药临床转化体系”子项目。

该项目要突破的关键瓶颈,是我国尚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α靶向核药,且相关研究体系仍是空白。王雪强表示,团队正在以高维数据分析、安全性评价体系、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备工艺、临床研究为四大主要支点进行布局和攻关。

“未来,我们将以打造世界领先的核医学研究中心为目标,建立原创药物研发与系统评价的机制,实现科研和临床的双向循环,并构建核药完整的产业化链条。”王雪强表示。

前瞻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融合

把上述成果串联起来的,是杭州医学所“核酸适体+人工智能(AI)”的发展布局。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州医学所所长谭蔚泓看来,AI会为生物医学带来革命性的认知,赋能生物医学成为定量科学。从成立起,杭州医学所就重视AI与生物医学的融合,设立了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中心,去年又正式成立了医学人工智能中心。

目前,我国有超过1300万孤独症患者。但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公众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我国孤独症患儿平均诊断年龄约为4岁,而黄金干预期为3岁前。瞄准此痛点,杭州医学所医学人工智能中心牵头研发了全球首个孤独症AI智能体“StellarCareAI”(星启AI)。

杭州医学所医学人工智能中心副主任陈广勇介绍,今年3月,研究团队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妇幼保健院启动试点,采集1300余名儿童眼动、面容、行为等关键数据。试点数据显示,筛查准确率超85%,诊断窗口提前至18月龄,能让更多患儿在黄金干预期得到及时干预。

目前,杭州医学所正在着力构建中国人专属的孤独症多模态数据库,推动智能体持续学习进化,进一步提升筛查精度与干预效果,还研发了基于AI与眼动追踪的孤独症筛查系统。“该筛查系统能大幅缩短孤独症初筛用时,仅需3~5分钟即可完成。”杭州医学所医学人工智能中心研究员马宁介绍,“目前,该设备已在卫健系统部署试点,服务3000余名儿童,敏感性与特异性超过83%。”

《中国科学报》 (2025-10-15 第3版 领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