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刁雯蕙)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科研团队进行了一项为期8年的类风湿关节炎磁共振追踪研究。他们发现,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结构损伤程度可分为渐进型和非渐进型,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情发展无法通过一般的X光检查识别。该研究表明,磁共振是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大体损伤程度的关键,为制定和预防不可逆转的关节损伤甚至残障的相关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欧洲放射学》。
研究团队对81名初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了为期8年的磁共振跟进研究。所有参加者的病症出现时间均少于24个月,并于治疗前、第一年及第八年接受磁共振扫描,以全面评估炎症及结构性关节的损伤。
研究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发展可分为两大类型,与发炎的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有关。约2/3的患者呈现非渐进型结构损伤,即“非渐进型患者”,初次求诊时的磁共振影像显示结构性损伤属轻微,而这些患者在8年的跟进期内未再出现关节变形。
其余1/3的患者则出现渐进型结构损伤,即“渐进型患者”,初次求诊时的磁共振评估显示中至重度的关节损伤。即使这些病人已接受调理免疫系统的药物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直到第八年,渐进型患者的功能受损比率是非渐进型患者的两倍。在初次求诊时,渐进型患者的关节早已严重变形。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两类患者在接受首次磁共振扫描前出现病征的时间相符,但关节损伤模式却截然不同。该研究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患者的结构会日渐恶化,另一类则不同。磁共振检查有助于准确预测患者日后出现长期结构性损伤的可能性。
研究团队建议,在诊断阶段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医生可借此尽早识别渐进型患者,制定合适的介入方案,从而延缓甚至阻止病情恶化,尽可能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残障及长期功能受损风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00330-025-11493-5
《中国科学报》 (2025-10-1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