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辉
兰州大学自主研发的嫦娥探测器距月面高度的精确测量技术领先国际,连续为嫦娥五号、六号探月任务提供重要支撑;
自主研制突破世界纪录的大空间、超高磁场的全服役环境下超导材料力学及多场性能测试大型科学仪器;
2020年底至今,签署各类科技合同7893份,合同总金额达30.09亿元,一批成果从“书架”放到“货架”,把“点子”变成“金子”,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2020年10月兰州大学举行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兰州大学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持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积厚成势”
2022年,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20家试点重组全国标杆重点实验室之一。
重组3年来,实验室师生孜孜求索、步履不停——
选育的“兰苜”系列紫花苜蓿、“兰箭”系列箭筈豌豆、“兰樨”系列草木樨、“兰育”系列老芒麦等12个新品系进入国家区试,聚焦种源“卡脖子”技术构建起“种质资源—品种培育—种子生产—推广应用”全链条攻关体系……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坚力量”。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新增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核生化灾害防护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入选教育部首批10个生物资源库建设项目……5年来,学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新突破。
学校扎实推进有组织的科研,重大成果加速涌现——
5年来,兰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批省部级科技奖励84项,其中省科技功臣奖2项、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2项,1人获何梁何利奖。在《自然》《科学》及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71篇。环境与生态学学科新晋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
5年来,共获哲学社会科学类省部级奖项167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0项。
更高效能:推动成果“落地生金”
在9月22日至24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羊业发展大会上,兰州大学教授王维民携“杨戬”(羊检)系列首款产品——羊多多基因检测试剂盒和“华羊芯”系列第二代产品——绵羊基因组育种芯片2.0亮相,并与种业企业就技术及产品的转化和市场推广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这2项自主创新的绵羊育种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
在兰州大学,一批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从“书架”走向“货架”,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正大制药达成新型镇痛多肽MEL系列专利及临床开发转让协议,总金额达3500万元;研发的“云式”空气净化技术成功攻克工业超细粉尘高效捕集世界性难题,净化效率提升至95%以上,累计实现销售额5800余万元;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相关专利“作价入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与中陕核集团成功组建产业化公司……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兰州大学对接行业头部企业,纵深推进与央企、大型国企、科技型民企的战略合作关系,协同企业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建成国内首台具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硼中子俘获肿瘤治疗(AB-BNCT)医疗示范装置,合作破解肿瘤治疗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完成兰大“华羊芯”量产,率先将湖羊从太湖流域引入寒旱区风土驯化并规模饲养,在北方10余省区推广1000多万只;自主研发面向张量计算的专用指令集和微架构,研制大算力张量服务器系统,破解大语言模型和多种科学计算的算力难题……5年来,学校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成果转化能级显著跃升。
更优机制: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今年1月,兰州大学修订了《兰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将科研人员转化收益分配比例由70%提高到90%。
先后出台、修订《兰州大学异地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兰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出台《兰州大学智库建设管理办法》和《兰州大学智库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智库发展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在兰州大学,一系列改革举措汇聚起创新合力。
面向甘肃优势特色产业,聚焦先进核能、数算电网络、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主攻方向,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甘肃高等研究院;
推动与大型企业共建新兴产业技术开发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69个,成立行业中心29个,签订成果转化合同7839份、金额30.04亿元,校友经济示范基地签约超140亿元;
……
时代浪潮奔涌,使命呼唤担当。学校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三足鼎立’”的发展理念,矢志不渝、奋勇争先,为强国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25-10-14 第3版 大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