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测试电池。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孙丹宁
“这个电池要在-40℃再试试。”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恩正针对锂离子电池进行耐低温实验。他小心翼翼地将软包锂电池放入低温测试箱内。
这个春节将是团队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他们2月将前往黑龙江漠河,在接近-40℃的极寒条件下进行实地测试。提及此事,团队成员都充满了期待。“虽然天气很冷,但眼看着我们的目标就要达成了,大家都非常激动。”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张盟说。
电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到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几乎每个现代生活场景中都能看到电池的身影。然而,当前电池普遍存在能量密度低、使用寿命短以及在极端环境下性能差等问题,制约了电池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应用。
“我们要做就做最好的!”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陈忠伟表示,团队此次研发的高比能超低温特种锂离子电池,主要用于解决北方等寒冷地区电动汽车续航以及低温下电池性能衰退的问题。
在实验室中,王晓恩正带领团队进行精密的电池组装工作。电池的每个组件都要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经过电芯配对、正负极材料涂布、卷绕等一系列精细步骤,才能完成组装。
目前,团队研制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00瓦时/千克,能够在-60℃的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该电池的放电容量可维持在80%以上,对电动汽车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有望为寒冷地区的用户解决冬季“里程焦虑”问题。
除了地面跑的汽车,陈忠伟团队对天上飞的无人机也没少下功夫。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低空经济在核心技术上面临3个挑战,包括动力技术、飞控技术、交通技术。其中,动力技术是低空飞行器的‘心脏’,是决定其载荷航程和安全性的核心技术,而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动力不足。”陈忠伟介绍,“低空经济,动力先行。”
去年11月,团队研发了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成功适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的新型工业级复合翼无人机。这款无人机搭载的高比能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00瓦时/千克,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提升20%~40%,电池模组能量密度达340瓦时/千克,可在-40℃至-60℃的宽温域环境中稳定工作。
在大连市长海县,无人机缓缓升起,顺利实现了起飞、爬升、高速巡航等测试环节,高质量完成了3小时飞行试验,验证了高比能锂电池的高效能量储备能力与运行稳定性。
该新型电池的应用,为无人机寒区作业、应急救援等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持,同时也为电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陈忠伟表示,大连市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要在创新技术与高端制造的结合上不断努力,推动航空新材料、关键部件,以及低空智能化服务产业的发展,增强低空经济产业链联动效应。
“因此,新的一年,我们不仅将继续推动超低温电池的研究,还将在低空经济领域持续发力,争取做到‘上天入地’。”陈忠伟充满信心地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够在春节期间实现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报》 (2025-01-2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