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宇彤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22
选择字号:
“火眼金睛”+“蟹钳”,有害RNA无处逃

 

■本报见习记者 赵宇彤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非编码小RNA是一类不直接参与蛋白质“转化”的RNA,包括miRNA、siRNA和piRNA。其中,piRNA在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和生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piRNA的功能和机制却一直是个谜。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申恩志团队联合该校特聘研究员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即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的全过程。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论文审稿人给出高度评价:“这些结果阐明了PIWI-piRNA复合物在靶向RNA切割中的分子机制,对理解piRNA介导的基因组保护的分子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神秘的“螃蟹剪”

“非编码小RNA具有强大的调控功能,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申恩志告诉《中国科学报》,piRNA就像人体里的卫士,专门在“有害”的RNA上来“一刀”,以维持生殖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其中,转座子就是piRNA的主要“敌人”。转座子又称转座元件或跳跃基因,带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序列,在基因组中自主复制和位移。这种随意的“跳跃”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从而诱发血友病、癌症等疾病,因而转座子一度被称作“垃圾基因”。

尽管转座子能够“伪装”身份,混入正常RNA中,但“聪明”的piRNA可以通过将自身序列和“有害”转座子序列进行对比,精准识别“真实身份”。

然而,要想击败“敌人”,piRNA还需要一位得力助手——隶属Argonaute蛋白的PIWI蛋白。

PIWI蛋白像一只大螃蟹,挥舞着两只“钳子”,与piRNA结合形成复合物PIWI-piRNA。在piRNA的“火眼金睛”下,轻松切割目标转座子RNA,确保生殖细胞正常发育、遗传信息准确传递。

不过,从分子机制的角度而言,PIWI-piRNA的“剪刀”如何完成切割,始终是个未解之谜。

申恩志团队以小鼠体内MILI蛋白为研究对象,对piRNA如何调控靶向RNA这一基本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piRNA与靶标转座子RNA的碱基互补配对增加,PIWI-piRNA复合物逐渐张开右侧“钳子”,匹配到一定程度时,“钳子”闭合,锁紧piRNA-靶标RNA双链。此时,“螃蟹头”的U型环起到辅助作用,将双链RNA固定在正确的活性位点,带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左侧“钳子”对其进行精准切割。

“在识别目标RNA过程中,PIWI蛋白经历了开放、中间、关闭3种过渡状态。”申恩志告诉记者,他们首次全面阐述了PIWI-piRNA复合物的动态轨迹变化,还发现了对RNA切割催化中心至关重要的新关键位点。

突围的“后起之秀”

与piRNA相比,它的两个“兄弟”——非编码小RNA家族的miRNA和siRNA名气大得多,分别荣获2024年和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在“兄弟”们的相关研究井喷时,同为“明星家族”重要成员的piRNA的研究之路却异常坎坷,其功能和机制的研究都在探索中。

2015年,刚刚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申恩志出于好奇,将目光投向非编码小RNA,特别是piRNA,由此踏上非编码小RNA的探索之旅。

“PIWI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体的生殖细胞中,导致其功能和分子机理的研究极其困难,需要寻找合适的实验体系、建立有效的实验方法平台,但是这个过程往往要经历多次尝试,避免不了失败和迷茫。”申恩志说。

2018年,申恩志利用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研究了PIWI蛋白与piRNA信号途径的分子机制,结合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慢慢对非编码小RNA领域有了一定认识。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这一阶段性的成果极大提振了申恩志的信心。

2019年,申恩志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致力于研究小RNA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理。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他带领课题组在不同的实验体系和实验条件下,多次尝试制备PIWI蛋白。但是,实验体系的建立基本都是失败的,要么纯度不够,要么无法分离部分核酸、装载piRNA序列,反复的尝试和失败给申恩志团队浇了一盆盆冷水。

直到2021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等来“幸运之神”,成功搭建起完整的实验研究体系,为piRNA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过在科研里,问题永远是一个接一个。”申恩志说,例如,由于PIWI蛋白的切割处于高速动态过程当中,如何揭开RNA被切割的神秘面纱,成了摆在申恩志团队面前的新难题。

“我们采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方法,联合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建平团队,对该问题进行了攻关。”申恩志说,通过对PIWI-piRNA二元复合物结合靶向RNA的动态构象分析,最终成功“追踪”PIWI蛋白的三种状态——开放态、中间态和锁定态,首次描绘了PIWI-piRNA靶向调节RNA的动态轨迹。

“不试试,怎么知道做不成”

申恩志没想到,这条piRNA研究之路一走就是10年。

“目前,我们所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回望10年探索历程,申恩志十分感慨,“在2015年刚接触piRNA时,很多复杂的问题都有待解决。但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做不成?”

申恩志告诉记者,刚刚接触该领域时,许多知识和现象都只能从书本上了解,尽管有了初步理解,但书中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内容。

“从科研角度看,一定要找到确切答案。”尽管心里没底,申恩志仍抱着“对科学问题就得刨根问底”的态度,勇敢踏上科研探索之旅。

“复杂生命是怎样出现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并治疗疾病,非编码小RNA在这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申恩志说,但生物体非常复杂,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不同的RNA分子,它们匹配的具体机制什么样、在此过程中其他蛋白是否发挥作用都是未知数。

怀着这些疑问,申恩志带领团队一步步摸索,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学科方法,揭开piRNA的神秘面纱。“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这种非编码小RNA的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并实现实际应用。”申恩志说,RNA本质上是一种核酸,而近些年核酸药物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转化应用的曙光。

无论前路是否坎坷,申恩志始终坚信,“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必须自己尝试,才能有最真实的体会”。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38-1

《中国科学报》 (2025-01-2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薄材料创造磁性之谜 农场安装垂直太阳能电板不会导致作物减产
罕见!七大行星要排队了 拉尼娜姗姗来迟,但不会持续太久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